《西部民族走廊研究?经典与文献》丛书的三位主编苏发祥、祁进玉、张亚辉多年来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的研充与教学工作。每年暑假,他们都会带领学生进入西部进行田野考察。开学后,他们在学院讲授西北民族研究课程,并组织读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者对于学科理论、人类社会特别是西部民族历史文化的解读。并以组织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将研究心得在国内外同行中进行交流、商磋。读书(教学)、研讨与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多年秉承的传统,我们称之为"实践型研究型"教学模式。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承上启下的过程。由此,实现了民族学的薪火相承。
19世纪被称为欧洲内部社会结构的"大转型",因为它意味着市场关系开始占有统治地位,以及"市场社会"模式在欧洲的形成。同时,19世纪也是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与欧洲之外世界的"大分流"--欧洲正在通过一种全新的"剥夺自然的方式"来剥夺全世界--主要是剥夺殖民地资源。因此,对欧洲内部而言,这一时期意味着以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为主体的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对外则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
波兰尼(KarlPolanyi)在此书中着眼的是前者,也就是存在于社会结构的大转型,在他看来,制度或者结构是一种过程的、持续运动的存在。"人类经济是嵌入制度、经济及非经济的环境中的。宗教和政府与经济的结构在功能上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货币制度或生产工具的创新。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对制度演化、经济发展的持续影响作用不容低估。"①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从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得到的,脱离这种文化背景和社会约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很容易灭亡的。或者简单地说,经济是一个逐步制度化进程。这种制度化的特点,使把握经济嵌入社会关系及其演化的规律极为重要。而前工业社会中的互惠模式以及再分配方式则是一个自然孕育出的过程,因此当所谓的市场经济超越了社会关系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在这种对比之下,波兰尼向我们说明了他对于嵌入以及非嵌入的理解。这也是他对当代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他认为:经济是嵌入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之中的。人不仅是其物质财富和个人利益的守护者,还作为其社会需求及社会权益的捍卫者。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交换过程,都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必须充分考虑诸多社会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人、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把握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应当构成我们进行研究的起点。然而,19世纪以来在西欧出现的以自我调节的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人类有史以来在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下出现的一次大转型。对于自我调节市场经济这种非嵌入经济体,如果市场机制一旦成为我们命运的主宰,成为自然资源乃至消费能力的唯一主宰,那么,它将彻底毁灭这个社会。波兰尼的"嵌入"理论为我们科学地分析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分析框架和一种新的方法论。一种将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就此展开。
在此之前,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曾一度让大家欢欣鼓舞,这种经济人的理论实际上有些夸大了人的作用或者是忽视了除了人之外的各因素的影响。在波兰尼这里,则更加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波兰尼对于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趋势关注的原因,因为他看到了个人以外的东西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书里,我们也能看到他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制度分析。虽然就波兰尼本身来说,他在本书的开篇就声称自己的努力不是历史性的工作,但是他的整个研究却是从对过去的探索中明确现在的脉络。但历史是整体性的,对关键性时期的关注意味着它超越了其间的时间沟壑以及学科藩篱。抑或如他自己所言,完全忽略时间上的相互搭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