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时代境遇·理论本质·现实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20110
  • 作      者:
    黄刚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黄刚,1982年出生,湖北郧西人。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法学学士和管理学学士双学位,后经推荐免试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于2007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编写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曾获国家奖学金(一等,2004)、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奖(硕士,2007)、宝钢教育奖(特等,2009)等荣誉。
展开
内容介绍
    《时代境遇、理论本质、现实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依照“社会”、“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逻辑,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视野开阔、构思新颖、论证深刻,是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目标先后经历了建设小康社会、法治社会等重要阶段。其中,小康社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设定,邓小平于1979年在会见日本的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这是邓小平首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目标,后来他多次论述过“小康社会”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在设置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小康社会”时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根本衡量标准,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体现和反映了经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目标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长期的引领作用和指导意义。
    法治社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和继承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价值选择,其核心价值目标是通过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果说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那么衡量法治社会的指标则是政治发展水平和政治文明程度,这体现在江泽民对依法治国的科学阐释之中,“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中可以看出,从小康社会到法治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从注重经济建设到关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综合发展,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社会建设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建设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诉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
三、全球发展的得与失——以“拉美现象”为例
第二节 提出社会建设问题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结构的新矛盾: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
二、社会问题的新领域:社会公平问题成为新焦点
三、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增强
四、社会矛盾的新形式:“无直接利益冲突”显现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规律的探索
一、既要善于“破坏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新世界”
二、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四节 中共执政理念创新与社会建设理论的正式提出
一、执政方略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新思想
二、执政目标创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新目标
三、发展思路创新: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发展新要求
四、发展格局创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新布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不同文化视野中的社会观
一、中国传统中的社会意识
二、西方文化中的社会理念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
四、社会建设语境中的社会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启示
一、传统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局限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三、社会有机体视域中的社会建设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及其意义
一、社会结构概念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结构理论
三、社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创新

第三章 社会建设的含义、主体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建设的含义
一、市民社会: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社会生活: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
三、社会建设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社会建设的主体
一、社会建设主体的特征
二、社会建设主体的基础
三、政府及其领导社会建设的职能
四、公众及其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
五、社会组织及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整合社会价值,强化社会认同
二、优化社会结构,激发社会活力
三、改革社会体制,促进社会协调
……

第四章 社会建设的机制、特征和文明成果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余论 社会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