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是能增加肠内水分、促进蠕动、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排便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便秘,排除肠内有毒物质。泻药可分为容积性、刺激性、润滑性和润湿性泻药四类。刺激性泻药又称接触性泻药,其作用主要是依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生,直接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促进粪便排出,如酚酞、蓖麻油、比沙可啶。容积性泻药不能被肠壁吸收,可使肠道容积增大,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目的,如硫酸镁、硫酸钠、乳果糖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润滑性泻药又称大便软化剂,主要是液状石蜡,可使大便软化,润滑肠壁,促进粪便易于排出。润湿性泻药为一些具有软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可降低粪便表面张力,使水分浸入粪便,使之膨胀、软化,便于排出,如多库酯钠等。<br> 泻药应根据需要适当选用,而长期大量应用泻药使肠黏膜对正常肠道刺激失去敏感性,并使小肠肌肉结构发生改变,造成小肠功能性吸收不良、结肠扩张类似巨结肠及类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应用还可造成缓泻药依赖性便秘等。<br> 比沙可啶(BlsacodyI)<br> 【商品名或别名】便塞停,隆舒通,双吡甲胺,双醋苯啶,Bisacodylum,Bisolax,Dulcolax。<br> 【药物概述】本品是一种刺激性缓泻剂,主要作用于大肠。口服后经肠内细菌分解的产物及药物本身对肠壁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副交感神经反应,引起肠反射性蠕动而导致排便。本品还可刺激局部轴突反射和节段反射,产生广泛的结肠蠕动。同时本品可抑制结肠内钠、氯及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反射性排便。使用本品后对心、肝、肾、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均无损害。<br> 【药动学】本品口服后10~12h内起效,直肠给药后15~60min起效。口服本品后仅少量被吸收,此部分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38%由肾脏排出,3%经胆汁排泄。未吸收的药物主要由粪便排出。本品是否经乳汁排泄尚不清楚。<br> 【用药指征】<br> (1)适用于急、慢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br> (2)用于腹部x线检查前或内镜检查前的肠道排空。<br> (3)可用于手术前后、分娩前清洁肠道。<br> 【用法与用量】<br> 1.成人<br> (1)口服给药 术前肠道准备,术前1日30mg顿服;腹部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检查前1日20mg顿服。其他适应证:5-10mg,每日1次,整片吞服。<br> (2)直肠给药每次10mg,每日1次。<br> 2.儿童<br> (1)口服给药每次5mg,每日1次。根据年龄和病情,可用至10mg,整片吞服。<br> (2)直肠给药 2岁以下儿童每次5rag;2岁以上儿童每次10mgo<br> 【药物相互作用】<br> 钡剂:本品合用钡剂灌肠,可辅助结肠疾病患者的诊断。<br> 抗酸药:本品服用前后2h不应服用抗酸药。<br> 洋地黄类药物:本品的低血钾不良反应可诱发此类药物的毒性作用,故用药期间应监测血钾。<br> 可产生尖端扭转的药物(如胺碘酮、溴苄胺、丙吡胺、奎尼丁类、索他洛尔、阿司咪唑、特非那丁、长春胺、舒托必利、苄普地尔等):不宜与本品合用,本品的低血钾的不良反应可诱发尖端扭转。<br> 【禁忌证】<br> (1)对本品过敏者、急腹症(阑尾炎、胃肠炎、直肠出血、肠梗阻)、炎症性肠病、严重水与电解质紊乱、肛门破裂或痔疮、溃疡患者、粪块阻塞者禁用,6岁以下儿童禁用。<br> (2)孕妇、哺乳期妇女、突然出现的和持续性排便习惯改变者(国外资料)慎用。<br> 【不良反应】<br> (1)可引起轻度腹痛,偶可引起明显的腹部绞痛,停药后即消失。<br> (2)可出现无临床症状性尿色异常。<br> (3)可出现低血钾。<br> (4)长期应用本品可能引起腹泻伴严重的功能性肠病,水、电解质异常伴低血钾,并可产生对本品的依赖性,以致必须增加药物剂量及在戒断情况下出现严重的便秘。<br> (5)可致腹部痉挛和绞痛,严重便秘的患者更易出现肠痉挛。过量或服用时间过长可发生腹泻,造成水盐丢失(尤其引起钾丢失过多),也可引起结肠张力弛缓。另外,直肠给药可引起刺激症状,而且反复使用可能导致直肠炎或上皮脱落(国外资料)。<br> (6)滥用本品可引起以下症状:腹痛、乏力、疲劳、口渴、呕吐、水肿、骨痛(骨软化症所致)、水与电解质失衡、低蛋白血症(胃肠疾患引起蛋白丢失所致)以及结肠炎样综合征。若肠道未永久性受损,停用本品后可能需数月才能恢复(国外资料)。<br> 【用药指导】<br> (1)本品有较强的刺激性,应避免吸入或与眼睛、皮肤、黏膜接触。<br> (2)服药时不得咀嚼和压碎,以防产生胃刺激。<br> (3)进食lh内不能服用本品。<br> (4)出现腹泻或腹痛时应停止用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