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由于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以致大便次数减少,因此,便秘主要是指排便困难,但并没有限定大便干结。一般地,便秘患者大便常常干结,但是也有少数人几天不大便,大便并不干结,但排便很困难,这类患者,也应该属便秘患者。大便并不干结而大便困难者,常常在大便后有残便感,大便常常并不成形,多溏滞不爽。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便秘,因此在就诊时医生要问患者大便的时间、大便的性状及排便感觉,患者也应主动向医生陈述自己大便的痛楚,以便配合医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2 便秘一定就是病吗?
便秘仅是一种症状,不一定是疾病。便秘是由于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太少,表现为大便干结,并感到排便费力、排出困难和排不干净。有些患者可同时出现下腹部膨胀、腹痛、恶心、食欲减退、口臭、口苦、全身无力、头晕头痛等感觉,有时在小腹左侧(即左下腹乙状结肠部分)可摸到包块(即粪便)及发生痉挛的肠管。
3 粪便是怎样形成的?
大便是在大肠处制造而成的,大肠并不进行食物的消化吸收,其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制造大便并排泻。大肠最粗部位的直径为5-8cm,长度约1.5m,可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分。食物被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黏糊状的残渣从小肠进人大肠。大肠开始蠕动,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把糊状的残渣转变为固态,即形成大便。食物经消化吸收,送达小肠的末端,大约需要5-10小时,而到达大肠后则需9-16小时以吸收水分。肠内细菌会使食物残渣发酵或腐败,以制造大便。大便形成后通常先积存在乙状结肠中,不久,当大便因本身的重量而移动到直肠时,直肠内的感应器就会
受到刺激,使人产生便意。
4 大便中都有释些成分?
大便的主要成分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黏液、胆色素、黏蛋白、消化液、消化道黏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粪便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体。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50%,但大半细菌排出时已经死亡。另外20%-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脂肪占10%-20%,有两种,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
正常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cm,直径2-4cm,重100-200g。食用蛋白质的人粪便为棕黄色或黄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阳性细菌。食用碳水化合物的人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阴性细菌。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尿胆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粪便颜色。正常粪便为碱性,其长度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为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5 正常新生儿的粪便是怎样的?
婴儿一般出生后开始排出黏稠、黑绿色的胎粪。胎粪是由脱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咽下的羊水、胎毛和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绿素等物构成。胎粪一般生后两三天排清。有的小儿胎粪排出迟缓,会使黄疸加重。如果小儿出生后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应考虑是否因消化道畸形所致。
胎粪排出后,婴儿的粪便逐渐变成黄色。由于喂养的食物不同,大便也不一样。母乳喂养婴儿的粪便通常为黄色,软膏样,均匀一致,带有酸味;牛乳喂养婴儿的粪便为淡黄色或土灰色,硬膏样,常混有灰白色的“奶瓣”,并带有难闻的粪臭味。同样,婴儿的排便次数也受到不同喂养方法的影响。人乳喂养婴儿大便较软,一天2—4次;而牛乳喂养婴儿大便较硬,一天1-2次。
6 肠道各部位的细菌量有什么不同?
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细菌的数量和菌落结构不同。整个胃内的菌落计数低于103/g(内容物),这是由胃内高酸环境所决定的。而小肠的菌量从每毫升内容物的104个到回盲部的106—107个,限制小肠内细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肠内容物的排空速度及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大肠则是一个密集的微生态系统,通常有几百种细菌,典型数量为1011—1012/g,大部分为严格的厌氧菌。在影响到上述因素的时候,如改变胃的酸环境、小肠排空能力减低、胰胆分泌障碍等各种条件下,各部位的细菌数量及菌落结构将会发生变化,甚至引发疾病。
7 大肠的正常菌群有哪些?
大肠内的多数菌为非芽孢厌氧菌,包括类杆菌、双歧杆菌、优杆菌等。从数量上来说,人类和动物肠道中最重要的细菌是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它们分别占肠道厌氧菌总术的30%和25%。其中革兰阴性的类杆菌属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此属包括水解蛋白及水解糖的两种菌。革兰阳性非芽孢杆菌中,以下几种为优势菌:严格厌氧的优杆菌、双歧杆菌,它们在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占优势;乳杆菌在温血动物肠道数量、品种繁多,但其生态学特性还不清楚。
芽孢杆菌和肠球菌也定居于肠道,其中芽孢梭菌最常见。兼性厌氧和严格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在数量上也很重要,如严格厌氧的消化链球菌、兼性厌氧的链球菌等。
8 饮食对肠道菌群有影响吗?
经过研究发现,长期不同的饮食结构对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有影响。
(1)脂肪、肉食的影响:双歧杆菌在进食普通饮食人群的体内较多,在进食高脂肪、肉类的人群中减少。而双歧杆菌的减少,其他腐败菌的增多,被认为是大肠癌高发的一个原因。
(2)主食的影响:据日本的调查,吃精米者双歧杆菌少,吃粗米者多。
(3)蔬菜的影响:吃蔬菜的人双歧杆菌多,吃肉食的人少。
(4)长寿老人与双歧杆菌:长寿老人与一般老人相比较,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
9 大肠内的细菌有什么作用?
在正常状态下,大肠内不同品种的细菌群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不至于危害人体,而且在帮助消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大肠某些细菌所含的酶类,可使部分植物纤维和糖类分解或发酵,产生乳酸、醋酸、二氧化碳和沼气等。有些细菌所含的酶类则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丙三醇)和胆碱,因而大肠细菌分解食物残渣能提供少量营养物质。结肠细菌分解食物残渣和尿素等物质产生氨,产量可达每天200-300mmol,其大部分被结肠吸收,并随血液进入肝脏,是肝脏合成氨基酸所需氨的高效来源。部分细菌能分解蛋白质,产生氨基酸、肽类、胺类、少量硫化氢和特臭的吲哚等。肠细菌又能利用肠内某些简单物质,合成少量8族维生素、叶酸和维生素K等,而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
10 肠道细菌哪些是对人体有用的?哪些是有害的?
根据细菌和人体的利害关系,我们将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分为三类。
(1)共生性类型(如类杆菌、优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这些菌主要是专性厌氧菌,是生理性微生物,对人体有益无害,它们数量大,恒定存在,在生态平衡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并通过参与维生素及蛋白质的合成帮助人体消化吸收,还具有生物拮抗及免疫等生理作用,所以有保持人体健康的作用。
(2)致病性类型(如韦氏梭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在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致病,是保持微生态平衡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
(3)中间性类型[如乳杆菌、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韦荣球菌]:数量介于共生性类型与致病类型之间,其作用也介于两者之间,有生理作用和致病作用两个方面,具有潜在的有害性,中间类型增加,可导致腐败物质(如氨、硫化氢、胺、酚、靛基质)、细菌毒素、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还氧化物、次级胆汁酸)增加,从而可能导致疾病或衰老。
有益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这两种菌属中无任何明显致病的菌种,它们在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的优势是可以预防感染,在成人它们是肠道屏障功能和促进正常免疫功能的主要菌群。
而致病菌,如芽孢梭菌、减硫菌等,则通过产生毒素而引起腹泻、黏膜破坏和肿瘤发生。
11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微生态学家通过研究,将肠道正常菌群大致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大部分,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已被明确是人体的有益生理菌。它们对人体的有益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定植抗力作用:包括双歧杆菌在内的内源性厌氧菌群限制肠道中潜在的致病菌(外籍菌)数量的能力,也就是对潜在致病菌在肠道定植的阻抗力。
(2)免疫调节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细菌可通过对全身免疫和肠道局部免疫调节作用,起到增强人体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