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中国人民在外强入侵、国破家亡的痛楚中发出改革社会现实的呼唤。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科学、哲学著作,介绍其民主、自由思想,批判中国的封建礼教及黑暗政治,倡导新式教育,寻求强国救民之道。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激发了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从而掀起一场文化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与世界伊斯兰文化复兴运动也有一定关联。从19世纪中后期,伊斯兰各国在反帝反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先后觉醒,努力以文化自救而自强自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文化复兴运动。这场运动通过中国穆斯林的朝觐者、伊斯兰世界的中国求学者及新闻媒体介绍到中国,成为中国穆斯林文化革新运动开展的外部因素。
可以说,20世纪初中国穆斯林社会的文化革新运动是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伊斯兰世界文化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场运动以革新宗教、发展教育、普及知识、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科学救国,放眼世界,不仅推动了中国穆斯林的觉醒,使他们更进一步关注祖国与世界的命运,投身于社会革命的浪潮之中,而且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推进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复兴和重建,使其走向更加理性、更加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宗教革新
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儒诠经,伊斯兰教逐渐完成了其民族化、地方化的过程。但清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伊斯兰教在重创下走向自我封闭。教派、门宦之间鸿沟自划、争端迭起;相沿数百年的经堂教育墨守成规、极端保守;教职人员拘泥于古,不求变革,只保朝夕;教民谨守教功、贫愚无为。宗教的衰微,令教中的有志之士担忧,他们在中国社会的变革大潮中,致力于宗教的革新,以“谋宗教之发达,顺世界之潮流”。
伊斯兰教的变革,通常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支柱,伊斯兰教世界是这样,中国伊斯兰教亦如此。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革新,首先即从穆斯林尊崇的神圣经典--《古兰经》及“圣训”中寻求有力的支持。由于明末以来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联系被迫中断。广大穆斯林群众不懂阿拉伯文、不懂经典,一些教职人员对经典知识的错误理解及以讹传讹,也是中国伊斯兰教走向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穆斯林迫切需要了解教义、了解伊斯兰教的精神,尤其是《古兰经》的思想。于是汉译《古兰经》、出版汉文经典“汉克塔布”随之兴盛。在译经活动的同时,穆斯林创办了各种学术刊物和报纸,如1916年创办的《清真学理译著》、1922年的《清真旬刊》、1924年的《明德月刊》、1929年的《月华》及1936年的《回教青年》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