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经》四宗注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45687
  • 作      者:
    赵振强著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心经》是般若类经典中篇幅最小、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并被认为是概括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内容。《心经四宗注疏研究》拟对唐宋时期出现的唯识、华严、天台和禅宗等四宗的五篇注疏本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对这四个宗派五篇《心经》注疏的比较分析,目的是考察唐宋时期不同经历和不同宗派的学僧如何理解这同一部经典。通过考察不同宗派人士对这部小经的认识、理解、发挥和创造,从一个侧面深入探讨《心经》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探讨中国佛学中不同思潮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经四宗注疏研究》仔细梳理了五种注疏本对《心经》核心思想、基本概念和重要命题的诠释,联系各注本作者的派系隶属等因素,考察了各注本与般若思想错综复杂的交涉,分析了各注本在解释相同概念、命题时透露出的不同佛学倾向。《心经四宗注疏研究》探讨不同宗派学僧对同一部经典的认识、理解、发挥以及创造性运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心经》在中国佛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描述了中国佛教中不同思潮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实况。《心经四宗注疏研究》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观点,对于深入认识中国佛教整体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心经四宗注疏研究》由赵振强著。
展开
精彩书摘
    法藏释此经文为总结般若胜用功能,一切苦谓三苦、八苦或分段变易之苦。依此般若胜用功能定能除一切苦,所以说,真实不虚。
    窥基解释道,此经文是明破恶,依此般若进行修行,皆除众苦。而真实不虚之真言,是为除疑劝信,使信众践行般若,勿起惊疑。
    圆测认为,依此般若妙慧能令诸有情越生死苦,证涅槃乐,所以此明般若利他胜用。日此胜用是诚言,故日真实不虚。
    慧忠以为,沉轮三界六道是诸苦,一切诸佛依此咒能独超三界不受轮回,故云能除一切苦。真实者是直指本心,不假修证,不虚者是心无变体,坦然常住。怀深释云,不了自心,向外驰求,皆名为苦。依此咒心,悉能除之,故说能除一切苦。佛语真实决无虚妄,故云真实不虚。
    二十一、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沙婆诃。对此般若波罗蜜多咒释法自古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不可翻译。理由有二。一是自古有传此咒是西域正音,秘密辞句,翻即失验,故存梵语。二是咒中所说诸圣名称,或说鬼神,或说诸法,甚深奥义,言含多义,而汉语无相应词语对译,故存梵者,如薄伽梵等。窥基也许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他对咒语没有做任何的解释,在他看来,咒语意趣深远,教理幽广,不易详赞。
    另一种说法是可以翻译。据此,圆测、法藏和明啧将此译为汉语。译文大同小异,将其概括如下。揭谛云度也去也,揭谛揭谛云度度。二个度,是自度度他之意。波罗揭谛意为彼岸,是所度之处或所到之处。波罗僧揭谛云为总到、普到、意为自他普度到彼岸也。菩提者为彼岸体,即何等彼岸,是大菩提处也。萨婆诃意为速疾,令度所作速疾成就到菩提岸。总的意译是:(自)度(他)度,(向)彼岸处,普度到彼岸,速疾普度到大菩提彼岸。
    圆测还就咒语中的含义进行了引申诠释。他认为,咒语四句可分为二节,最初二句是约法叹胜,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意云般若具自利他利二种胜用,胜由般若,故得涅槃胜岸,所以此二句是言彼岸胜。后二句是就人叹胜。波罗僧揭谛,意为彼岸僧胜,此叹因位一乘菩萨求彼岸人菩提。莎婆诃,意为觉究竟,此叹果住三身果,人觉法已满,所以是觉究竟。概而言之,初二句是叹行果法,后二句是叹僧及佛矣。
    禅宗慧忠对此咒语的诠释独居一格,其含义宽泛,以引申义为主,当然其引申也不是漫无边际,仍以本心为其引申的轴心。他对揭谛的定义是,系着为谛,除者为揭,荡除尘劳妄念为揭谛。身心空寂,无有二法为揭谛揭谛。心已清静,无有妄念可除,是为波罗揭谛。尘劳本无,清净不立是波罗僧揭谛。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心经》译本与注疏本
第一节 译本略稽
第二节 注疏本简介

第三章 般若思潮与《心经》宗义

第四章 《心经》词文通释比较
第一节 《心经》题释比较
第二节 《心经》词文释义比较

第五章 诸宗诠释“空”义
第一节 《心经》“空”义探源
第二节 窥基等人对“空”的诠释
第三节 法藏对“空”的诠释
第四节 慧忠等人对“空”的诠释
第五节 诸宗“空”义思想异同

第六章 诸宗诠释“无十二因缘、无四谛”义
第一节 窥基等人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
第二节 法藏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
第三节 慧忠等人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
第四节 诸宗“无十二因缘、无四谛”思想异同

第七章 诸宗诠释“无智亦无得”义
第一节 窥基等人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
第二节 法藏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
第三节 慧忠等人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
第四节 诸宗“无智亦无得”思想异同

第八章 《幽赞》中的菩萨行
第一节 修行者的根性考量
第二节 唯识五位修行
第三节 唯识五位的相状分析
第四节 唯识五重观及其特点
第五节 唯识菩萨修行模式的特点

第九章 结语

附录一 七个《心经》汉译本
附录二 (唐)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附录三 (唐)圆测《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附录四 (唐)明曠《般若心经略疏》
附录五 (唐)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附录六 (唐)慧忠(宋)道楷怀深《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