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姐姐”:牛河梁女神彩塑头像
意趣点击
女神头像相当于真人大小,造型基本准确,形象生动。眼窝较浅,眼眶嵌淡青色圆饼状玉片为眼睛,玉片经抛光后,晶莹有光泽。头顶和左耳残缺,下唇脱落。耳长圆,微前倾。眉间处圆凸,鼻梁低。颧骨高耸,嘴大而外咧。女神突出的颧骨、并不高挺的鼻子和宽颅阔面,都体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
塑泥为黄土质,掺草禾。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部位为细泥质。外皮打磨光滑,出土时颜面呈鲜红色,唇部涂朱。
女神头像代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彩塑的最高水平。发现于牛河梁“女神庙”主室西侧,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后期,距今5000多年。在女神庙里又出土了另外一些女性塑像肢体残块,有耳朵、鼻子、乳房、手、肩膀、腿,分别属于6个个体,体量大小不一。这尊女神像相当人体原大,在群神中尚属中小型。在主室中心部位出土了相当于真人器官三倍的大鼻、大耳。可见这尊女神像尚不是神殿的主神,在神殿主室的中心很可能有一尊更大的女神塑像。
深度结识
当人们第一次凝视女神的尊容时,会心生一丝畏惧。特别是她铜铃般的大眼眶里镶嵌着玉片做成的眼珠,凌厉骇人,让人不敢对视。
如此让人心生畏惧的头像,怎么被认定为女性了呢?在女神庙同时发现的陶塑肢体残片中很多都具有女性特征,如有孕妇的腹部、胸部残片等。另外,根据同时期同类型的遗址出土情况看来,泥偶皆为女性,因此推断这尊头像也为女性。
这些女神是什么神呢?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一处祭坛、积石冢、女神庙集于一地的大型祭祀遗址,距今5500—5000年。学者们认为,当时原始宗教已经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了祖先崇拜的高级阶段,她们应是祖先神。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评价说:“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社会发展阶段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女神是五千五百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或女祖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1982年,在距牛河梁遗址约50公里的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的祭祀遗址里,出土了两尊女神像。为陶塑裸体孕妇像,大腹便便,腹、臀、大腿、阴部有女性突出表现,为倚坐式。这两尊女裸像是什么神呢?经考证,她们是地母、地媪,是滋生万物、生产五谷的神祗。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过着农业定居生活的人们,视大地如母亲,大地生万物,出五谷,使人赖以生存,故人们塑此种女像,象征大地之母,加以供奉,祈佑农业丰收。
这些女神塑像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雕塑中最引入注目的。在5000多年前已出现大型彩塑作品,其制作手法与后世泥塑做法相似,这是以前未曾想象到的。
关联文物
陶裸体女像,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一尊残高5.8厘米,一尊残高5厘米。1982年出土于辽宁省喀左县大城子镇东山嘴。前者体形较修长,比例适度,头、右臂、双足残缺。后者体形肥胖,头、右臂、双足以下残缺,左臂弯曲,左手贴于上腹。两像腹部与臀部隆起,皆为孕妇形象。
问题互动
女神彩塑头像有何文化历史意义?
南国美人:战国漆绘木俑
意趣点击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江汉一带的楚国日益强大并北上发展,今天河南南部地区被纳入楚文化圈。这件漆绘木俑即为长台关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出土的十件木俑之一。
漆绘木俑先以木块雕出人体大形,然后着色,五官、身躯、衣饰等雕刻漆绘得一丝不苟。头形方圆,发际短而平齐,两腮轮廓线圆润饱满。五官也很精细,以黑色涂绘的纤细眉眼、挺秀的鼻梁和紧抿的嘴,透露出人物的稚气和矜持。脖颈细长,两肩窄溜,身着交领右衽长袍,双手拱合胸前。
此俑在用色上与楚国同期的木器髹漆一样,主要取黑、红两色,也兼用白色、黄色等。以黑色涂绘长袍,以鲜亮的红色涂绘人物面部和双手肌肤。袍前绘出装饰性彩结,腰间佩以三角形纹锦带,胸腹部饰以珠璜佩饰,脖颈处绘出鲜艳内衣,表现出入物的华饰盛装。
深度结识
在古代奴隶制社会极盛时期,实行“人殉”,奴隶主死后要杀奴隶殉葬。殷商时普遍流行“人殉”,到了西周, “人殉”现象逐步减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殉”的恶俗逐渐革除,开始采用以草扎等方法制作模拟真人形貌的偶人代替殉葬的真人,这种特制的偶人就被称为“俑”。一般认为,俑大约出现于东周时期。以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木俑在春秋晚期的楚国,最早的陶俑在战国早中期的秦国。2007年,在陕西韩城梁带村西周墓出土了4个木俑,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俑,距今2800年,比秦始皇陵兵马俑早约600多年。可以说,它开创了我国古代陵墓用俑制度。
由于俑在制作上尽量如实模仿真人的面貌,引起一些人士的强烈不满。孔子看到当时制作的俑太酷似真人,认为采用人形的俑来殉葬是极不人道的行为,愤怒抨击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