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诗句中不失优雅地点明了垂柳的诸般特性:枝条下垂,叶片狭长,农历二月间便已绿满枝头。冬末柳梢已然开始吐绿。到了春季,嫩绿的新叶,鹅黄的柳花,永远是春意融融的景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间谚语中说道,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说的正是春游踏青时节,自古至今永远为人们所乐此不疲的项目——赏柳,无论在风光秀美的西子湖畔,还是在凄风烈烈的嘉峪关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之中的句子,自古便为杨柳定性,随风曼舞,枝条飘摇, “依依”二字,总给人旖旎的遐想,仿佛令人感受到春风轻柔、阳光和煦,仿佛有一位杨柳般旖旎的女子,在春光中浅吟低唱——符合这一特质的所谓“杨柳”,显然是在说垂柳。
然而,自古就被文人墨客不断吟唱的杨柳,所代表的意境却并非全都是美好的春光。《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段故事: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到昔日亲手栽种的柳树,如今已然十围,今昔对比,于是感叹,树已老矣,何况人乎,因此有名句流传,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以柳树喻人,表述感逝伤怀的情绪。而令柳树沾染上哀伤的颜色,还有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柳”与“留”的谐音。古人送别,折柳相赠,在唐朝长安更演化出灞桥折柳的习俗。李白《忆秦娥》词中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于是,灞桥柳便指代了分离与别绪,以致世间柳树,久而久之,也都如灞桥一般,和分离之意纠缠在一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