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经典家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840327
  • 作      者:
    陈令闻编著
  • 出 版 社 :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经典家教》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一些经典的家教方法。如:
    多鼓励,多赏识。--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被肯定。”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不断地寻找孩子的优点,并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赞扬。父母多一份赏识,多一份鼓励,孩子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点进步。
    信任,让孩子更有信心。--当外界在怀疑自己的孩子(如能力、品德方面)时,唯一了解他并能给他精神支撑的只有父母。如果这时父母不仅不能支持他,反而和别的人一样质疑怀疑他,那么他就只能破罐子破摔。所以,父母要信任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失望中看到希望,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努力拼搏的动力。
    与孩子交谈而不是训导。--在教育孩子时,许多家长总是以年长和经验丰富自居,喜欢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来教育孩子,很少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抹杀孩子的自主意识,阻碍孩子自主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会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失望感,无形中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思想鸿沟。
    ……
    说实在的,这些方法看上去并不高深,操作起来也并不麻烦,语言叙述也很平易,好像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大家都知道,美国孩子独立性很强,从小打工赚钱,18岁就能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应该说,美国孩子之所以如此,与美国经典家教是分不开的。
    不过,《美国经典家教》的目的并不是给我们中国父母提供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而是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面对异域的迥然不同的伦理亲情,面对大洋彼岸的这面镜子,也许,我们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更透彻,亦会有更多的警醒和借鉴。
展开
作者简介
    陈令闻,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孩子心理,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育儿经验和写作经验,著有心理学、家教方面作品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美国经典家教》一书对美国的家庭教育作了深入细致的梳理,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书中既有非常先进的理念,又有相当丰富的事例。它给孩子们的伟大前程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也给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父母们带来了最直观、最有效的经验指导。
展开
精彩书摘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氛围
    我们希望怎样的生活,我们又创造着怎样的生活?正是我们和家人的一言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营造了我们的家庭生活氛围。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要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多年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一个叫哈洛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震惊世界的恒河猴实验。哈洛和其他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放入了两只人造母猴,其中一只是用金属做成的金属母猴,另一只是浑身包裹着柔软绒布的布母猴。金属母猴的面部表情僵硬,只有两只眼睛和一个鼻子,但研究人员却在金属母猴的胸前安装了橡皮奶头,小猴子饿的时候可以从金属母猴的奶头吸吮到奶汁。布母猴的面部表情则温和、逼真一些,但她却没有可以给小猴子吃的奶汁。研究人员将这样两只母猴放进了实验室的笼子里,然后让小恒河猴和它们待在一起,自由地选择其中一只母猴作为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小恒河猴几乎整天依偎在布母猴的怀抱中,除非饥饿时,它们才靠近金属母猴。
    研究人员又将两只分别是布母猴和金属母猴抚养长大的小猴子与自己的“母亲”分开一段时间。当两只小猴子再次看到自己的“母亲”时,布母猴抚养的小猴子马上依偎到母亲的怀里,拥抱母亲,亲吻母亲,显得非常安静;而金属母猴抚养的小猴子,见到自己的“母亲”后却表现出焦躁不安,没有任何与“母亲”亲热的反应。
    不要说我们给了孩子多少,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先问问自己到底给了孩子多少温暖和爱。我们是不是常常对孩子微笑,给他抚慰,时常让他感到安宁和幸福?物质的给予并不能代替你对孩子的关心,就像金属母猴的奶汁不能代替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你是否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你的一言一行中成长?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让自己的家庭其乐融融,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就可以。那么,从现在起,静下心来想想你对孩子付出了多少爱心!
    想想我们对孩子经常是怎么样的一个表情,是刻板的面孔还是经常对着孩子微笑?你可曾和孩子一起扮过鬼脸?如果你自己记不清楚,不妨请孩子说一说,你在他心目中是什么形象,是一个古板的“老人家”,还是一个“疯爸爸”,亦或是一个“疯妈妈”?
    你对孩子说过“我忙是为你挣钱”类似这样的话吗?然后,堂而皇之地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别人。
    谁都不可能永久地继承别人给他的财富,却可以永久地传承幸福。
    约翰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他和太太对三个女儿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
    约翰的三个女儿:安琪、珍妮、梅丝,是国际象棋史上的世界冠军。
    也许你会问:是什么样的家庭,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和深化?回答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研究表明,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安琪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玩象棋。一次,大家都睡了,约翰却发现安琪还在浴室里。约翰想看看孩子在干什么,于是就走了过去,他发现安琪在膝盖上摆弄着小棋子。约翰幽默地对安琪说:“你怎么还不让棋子休息一下呢?”安琪撒娇地说:“亲爱的爸爸,要是它们休息了,我就变得孤独了。”
    又有一次,约翰先生正和一位同事谈工作的事,安琪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一下子跳到约翰的膝盖上,坐在他的腿上,非要他看自己的棋局。约翰不但没有生气,还顺着安琪的画图,向同事夸奖了她的进步,而且还让安琪展示了她的作品,然后才继续和同事的谈话。
    正是在这样一种和谐、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三个孩子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她们幸福地学习并成长为出色的人才,她们的家庭也成为了许多家庭争相效仿的榜样。
    谁能不相信家庭良好氛围的力量呢?谁能不相信来自亲情的爱的力量呢?它告诉我们,只有在爱的沐浴下,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即使没有所谓的天赋,即使我们不是博士也不是专家,我们依然可以培养出出色的孩子。秘诀就是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人常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每每在电视报道中看到罪犯的表情,除了悔意,就是怨恨,而研究犯罪的学者也一再告诉我们这些人很多都是因为生长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才促使他们步入歧途的。
    父母普遍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缺乏一颗柔软的心,不容易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温暖的心必须用爱的土壤来培育,我们总是给孩子我们自以为最有用的、最好的,结果却恰恰适得其反。
    还有的父母用“理”来教育孩子,这样固然可能培养出社会精英,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感恩惜福、体贴而快乐的感性孩子。家除了是一个提供温饱的地方,更多的功能是给人们在辛苦工作、学习,或遭遇挫折之后提供一个休憩、避风的地方。
    没有经营,哪里来亲情?为人父母者尤其要有恒心和耐心。俗话说,你种的是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亲情绝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快餐,只有一步一步地经营,你才能体味到爱的芬芳。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西方有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生的影响十分大。
    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曾经说:“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因此,对孩子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习惯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地去做。比如每天要洗脸、刷牙等。它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一种坏习惯,而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则需要花费比21天更多的时间。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只要父母坚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孩子就会养成好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玛丽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的。
    玛丽在女儿安迪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她的各种好习惯,比如培养安迪的自制力。玛丽认为:有的人管得住自己,有的人管不住自己。既然希望安迪往“人杰”的方向发展,当然要把安迪培养成一个管得住自己的人。所谓“管得住自己”,就是有足够的自制力推动自己做该做的事,并阻止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当安迪有了一定的独立行动能力,却又不具备是非观念时,玛丽是这样培养孩子的。
    玛丽首先给安迪划出了第一个“可以”与“不可以”的范围。划定范围,建立“可、否”观念并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克制着不做某些事的过程中,培养孩子通向成功的另一种重要素质:自制力。
    玛丽说:“范围一旦划定,就必须始终如一地要求孩子遵守。用日本皇后美智子当太子妃时教育孩子的话来说,就是'一次也不能例外',违反了就要惩罚。”
    为了强化女儿的自制力,玛丽经常在下班的路上把女儿带到商场门口,然后让她选择:“如果你不让我给你买东西,我们就进去逛,如果你叫我买东西给你,我们就不进去,你选吧。”当女儿表示“妈妈,我不叫你买东西”时,玛丽就带着她在商场里到处逛,教她认识各种物品。这对只有几岁的小孩来讲,要克制购买各种物质的欲望是很难的,但长期多次地重复这种克制欲望的过程,对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有极大的好处。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够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帮助孩子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替孩子创造人生的机遇,引导孩子走向人生的成功。
    奥格·曼狄诺说: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可以这样理解: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具有很强的惯性,就如同轮子的转动一样。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习惯的力量在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品德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父母要从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开始,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孩子受用终生。
    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美国幼儿教育家布兰奇·凯斯林指出:儿童的潜能存在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而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因为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千万不要错过。所以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这个最佳期。
    罗琳的孩子贝蒂是当地著名的小天才,经常在电视上露面。每当提到贝蒂,罗琳总是得意之情漾于外表。
    有人见到贝蒂时常说:“这孩子体格这么好,缺少天才的表象。”看来他们仍在坚持“天才多病”的旧观念。然而罗琳指出,这是毫无道理和片面的。有句谚语“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就是这个道理的前提。
    当然,也不能否认,有的天才体弱多病,但并不是天才一定病弱,这种逻辑是错误的。罗琳认为:那些病弱的天才如果具有健康的体魄,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贝蒂的健康一再使人们惊讶不已,这是因为罗琳从贝蒂的婴儿期就对她进行体能训练的结果。首先,第一感觉告诉罗琳,愉快的心境是健康的关键之所在。罗琳首先将女儿周围的环境布置好。四周的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而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孩子居住地从开始起就应是令人身心快乐的。
    当天气晴朗时,罗琳常带着贝蒂到田野里,让她眺望绿色的辽阔原野。并让她的身体能自由自在地活动,不把她包起来,以免束缚她的手脚自由活动,也不给她围围巾,以免影响嘴和脸的活动。有阳光的日子经常让她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如果贝蒂在屋内睡觉时,罗琳便在洁白的床上铺上鸭绒褥,便于她的手足自由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就是婴儿独特的运动。所以婴儿睡觉时,绝不要像布娃娃那样把她裹得很紧。
    贝蒂6周时,长得已经像个4个月大的孩子。罗琳认为这是让她经常呼吸新鲜空气、进行运动的结果。罗琳所说的运动是从孩子出生15天开始,让她在光滑的木棍上作悬垂运动。生物学的理论认为:个体发育是整体发育的短暂重复。所以,婴儿是可以像猿猴那样在木棍上悬垂运动的。但要注意的是,不会让孩子勉强地做。另外,她还有一种让女儿抓住手指的训练方法。由于婴儿与生俱来的把握反射,她就会像吊单杠一样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等到两个月大反射消失时,她的胳膊已经练得相当有力,为爬行训练提前创造了基础。
    罗琳同时还注意孩子喜欢洗澡的天性。在水温上罗琳是十分注意的,要是水温过凉或者过烫孩子就不愿洗澡,所以,罗琳一开始就把握好水的温度,一般都掌握在36℃左右。罗琳给女儿洗澡、按摩手脚,这样既能发展她的触觉,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营养和体能两方面的精心培养,贝蒂从出生时体弱多病的婴儿逐渐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幼童。两年以后,贝蒂在许多方面都明显超过了同龄人,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保持优势。
    由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如今,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也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它牵动着每个父母的心。婴幼儿时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利用其脑神经的敏感性进行早期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婴儿失去关键时期的早期教育,任其自然生长,不仅会浪费婴幼年的宝贵时间,还会使脑细胞发育废止,细胞突生少而短,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这是因为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一旦错过了大脑生长发育期的开发,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的开发就会受到限制,即使孩子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比如学游泳、美术、外语等,都提倡早期训练才会有所成效,起步迟了就难以成才。所以说早期智力开发就好比催芽生根,根深叶才能茂盛。
    最近几年,脑科学家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智力潜能的10%,尚有90%的潜能在童年没有得到有利的开发。成年以后,这些“脑资源”就被废弃了,最终成为平庸之人。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认为是聪明绝顶的人。他去世后,大脑被解剖分析,发现他的大脑智慧的潜能也仅仅用了1/3,可见人的大脑具有巨大的挖掘和利用的余地。目前人们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它,尤其是右脑的潜能极大,其信息容量是左脑的数十万倍。研究表明,70%以上的具有高创造力的科学家,他们的优势脑都在右半球。一个人聪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右脑的功能发挥。右脑主要是在形象感知、空间定位、面貌识别和音乐美术的欣赏等方面优于左脑,开发右脑能发展形象思维,使孩子学得轻松,可大大提高记忆力和综合能力。开发右脑能发挥孩子的创造潜力,使孩子变得更聪明,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左撇子”的人较聪明的科学道理所在。自古以来,人们的传统习惯使用右手优于左手,结果左脑发达而右脑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左脑功能仅在抽象思维、语言、计算、逻辑推理等方面起主导作用,而形象思维、艺术鉴赏就差一些。如左右手并用的人便会使左右脑都得到发展。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自幼学钢琴、手风琴的孩子,因左右手并用使左右脑都得到了锻炼,不仅琴弹得好,而且形象思维、记忆、联想、学习也较一般孩子要突出,学得也较轻松。
    所以说,婴幼儿早期教育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人类素质的提高、性格的培养、智慧潜能的挖掘、社会的进步。因此,父母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激发孩子的兴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的自然教育
    西方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人之一卢梭在250年前发表的《爱弥尔》中提出了少儿期的教育思想应该是“自然教育” 原则。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自然倾向为基础,受儿童的自身发展的法则所支配,培养适应一切环境、适应一切人生活的自由人的教育,就是与大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物质环境相互交流的教育。
    自然教育尊重孩子智能器官成长缓慢的生理现实,反对过早地对孩子进行理性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主张锻炼身体、活跃器官、增长感觉等才是对儿童的成长最有价值的教育项目。
    大家都知道,美国家长尊重孩子、欣赏孩子,也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创新。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鼓励不切实际的冒进。相反,他们要求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注重孩子行为的坚实、稳健。列奥·维纳教授培养了一个3岁就能读书,9岁就被哈佛大学录取的神童诺伯特,可是他没有让儿子进入哈佛,而是让他就读一所普通大学。
    一次,在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了一个少年。他觉得非常惊讶,于是就询问他的年龄。
    少年回答说:“我年龄的立方是个4位数,4次方是个6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10个数字0、1、2、3、4、5、6、7、8、9全用上了!”
    少年的回答,震惊了在座的各位,包括执行主席在内的所有人也都被难住了!
    其实,这道题并不难解答,只需要一点数字方面的灵感。21的立方是4位数,而22的立方是5位数,所以他的年龄最多是21岁。同理,18的4次方是6位数,而17的4次方是5位数,所以他的年龄至少是18岁。这样,他的年龄只是18、19、20、21中的一个。 而剩下的工作是一一筛选。20的立方是8000,有3个重复数字0,不合题意被排除。同理,19的4次方是130321,21的4次方是194481,都不合题意也被排除。最后只剩下18。18的立方是5832,4次方是104976,不重不漏正好用上10个阿拉伯数字,多么完美的组合!
    这位少年叫诺伯特·维纳,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
    1894年11月26日,维纳出生于密苏里州。他从小聪明过人,3岁能读会写,14岁大学毕业,18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哈佛大学科学博士。总结自己的成功,维纳认为先天的智慧占两成,后天的教育占八成,这其中,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举足轻重。
    维纳的父亲列奥·维纳是一位语言学家,同时又有很高的数学天赋。他出生于俄国,智力早熟,13岁就会好几种语言,18岁独自漂洋过海,移居美国。列奥·维纳掌握40多种语言,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系的教授。虽然列奥是一位神童,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神童,更不承认儿子维纳是神童。
    维纳9岁时,他的数学成绩已经超过了普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学校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称维纳为“小神童”。维纳自己也为这个称号沾沾自喜,但父亲列奥严肃地告诉周围的人:“请不要叫他神童!”又对儿子说:“记住,你不是神童!”
    为了这件事,列奥不惜和学校的老师翻脸,从此,没人敢叫维纳“神童”,大家都不能理解列奥的举动,认为他是一个古怪又骄傲的男人。当时,维纳已经够资格报考哈佛大学,列奥在哈佛任教,也可以给儿子更多的关照,但列奥没有这样做,反而将儿子送进一所偏僻的普通大学。直到维纳14岁大学毕业,列奥才允许儿子报考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此,维纳进入哈佛大学的时间整整延迟了5年。
    在学术领域,列奥也经常告诫儿子:“不要急于求成,年轻时多学东西比多出成绩对你更有帮助!”维纳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虽然身兼神童和少年博士双重身份,维纳成为科学家却很晚,快40岁时才当上教授。
    谈及自己的人生,维纳时常感慨:“我的父亲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从没将自己当成神童;我之所以成功,因为我从没将自己当成神童。9岁那年,如果父亲没将我送进一所普通大学,而是直接将我送进哈佛大学,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我,我可能已经被人们当成神童,被扼杀在早慧的摇篮里。”
    维纳和父亲的故事,印证了马克·吐温关于“什么是人最重要的信条”的言论,“毫无疑问,成长是人最重要的信条,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地改变自己,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但成长只能是缓慢的,不能揠苗助长。所以,在植物那里,缓慢才是成长的基本准则。”
    这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道理。其实,人的成长和学习的进步也是同样的道理,那就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所以,与卢梭齐名的西方现代伟大教育家杜威也强调,“教育即成长”、“生活即教育”。
    扮演好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盲目地发展。所以,为孩子“点亮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一条道路,是做父母的最首要的任务。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应当给予孩子的是:
    1.正确的引导与监护。
    2.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不让孩子受到伤害。
    4.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身上。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引路人”与监护者的角色。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善恶美丑。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判断都是通过父母的描述得知的。
    父母要做温和可亲的“引路人”,这样父母的指引才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只有让孩子处在和颜悦色的教育中,他才会养成表达内心感受的习惯,父母也才能真正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对待您的孩子,要像“滴水穿石”一样,把自己的教育渗透到生活中。像流水一样温和、柔软,而不要像洪水一般给孩子带来无尽的恐惧!父母要在孩子心目中塑造一个温和的形象。只有如此,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引,心甘情愿地走上父母为他指引的人生道路。下面我们看看居里夫人是怎样做自己孩子的“引路人”的:
    居里夫人从自己的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中体会出了一个道理:人的智力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的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居里夫人不愿让孩子成为坐享其成的人。
    有好几次机会,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可以得到一大笔财产,然而她不肯那样做,她认为女儿们将来必须靠自己生活。她不让女儿们过不劳而获的奢侈生活。
    居里夫人还特别重视对孩子意志和品质的培养。“热爱事业,不求享乐,有独立能力。”这是居里夫人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她教育孩子的原则。
    居里夫人的丈夫比埃尔去世以后,她就开始一个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拮据,还得补贴一部分钱用于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比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但居里夫人不同意,她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
    为了让女儿从小树立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将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1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对待事业,居里夫人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对待孩子,她也是这样要求的。在和女儿谈到爱情这个问题时,她引用法国作家的话说:“爱情并不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还说:“如果一个人把生活兴趣全部建立在像爱情那样暴风雨般的感情冲动上,是会令人失望的。”
    居里夫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1.培养孩子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孩子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孩子共勉:“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3.教育她们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致力于帮助祖国的科学发展。后来,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继承了她的崇高品德。
    4.培养孩子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的生活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德”。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修养更是如此。耳提面命、说话刻薄、表情愤怒等等,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态度不应该出现在父母的脸上,这样是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不可能听进去父母讲的道理。
    平心静气、保持心态平和,才是正确的谈话态度。所以父母要以平等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孩子。培养出三位博士的一位美国母亲在她的书中曾提到过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位同事,她教给孩子们知识常常是不经意的。一次吃饭时,毛手毛脚的儿子被热牛奶烫了手。她一边给孩子降温、包扎,一边叫女儿来看弟弟的伤势,并告诫他们以后要当心。
    同时,为了让儿子转移注意力,忘掉疼痛,她还在女儿的左手上写了一个“汤”字,右手上写了一个“火”字,然后把两个字组合起来,写了一个“烫”字。她告诉自己的孩子,“汤”下加了“火”,温度就会慢慢升高,高过体温,身体就会感觉热,高到摄氏五六十度就开始烫了,八九十度就会烧坏皮肤……
    妈妈看到孩子们来了兴致,还取出温度计,把它插到热水里,让孩子们观察水银柱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传授给孩子们的知识,会让孩子刻骨铭心,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在温馨的生活场景中,孩子的心灵是敞开的,求知的欲望是强烈的。他们的态度是接纳和配合的,而不是抵触与逆反的。
    这个时候,我们说什么,孩子就会听什么。我们想告诉孩子的道理也慢慢地渗透到了他们的心中,并且被牢牢地记住,不容易被孩子遗忘。所以,教育孩子除了爱和关心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技巧。
    比如:孩子有了进步,做父母的要对他当面提出表扬,给他多一些鼓励的话,这样孩子的心会慢慢地与你贴近。常常有一些母亲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面对孩子,对年幼的孩子总是板着脸,只要看不惯就大声指责,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会感到紧张、焦躁、压抑。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而改变最大的就是孩子的性格。我们习惯了教育子女时的严厉管教,以致忘记了什么是过犹不及。
    事实上,高压政策逼迫的不仅仅是孩子,也包括我们自己:因孩子的成长问题而产生的烦恼没有一天不侵蚀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寝食难安,越想越发愁。即使孩子已经足够优秀,我们仍旧心事重重,而造成这种困扰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我们父母自身。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情操、理智、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一件具体事情上,父母的言行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往往胜过平日教育孩子时的千言万语。所以,父母要学会把人性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交付给孩子。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氛围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的自然教育
扮演好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教育观念要符合时代需要

第二章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多鼓励,多赏识
信任,让孩子更有信心
欣赏孩子,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点燃孩子的信念之火
给孩子一点肯定
赞美让孩子快乐成长
激励会让孩子更优秀
对孩子充满期待

第三章 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是父母,也是朋友
与孩子交谈而不是训导
放下辈分,平等对待孩子
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
不要用权威的口气指责孩子
父母要以理服人,善用自己的力量
父母要勇于批评孩子

第四章 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管束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管束孩子要严格
对孩子严管但不束缚
疏导孩子,不要强迫孩子
管束孩子不要溺爱
用积极向上的纪律约束孩子

第五章  学会倾听,与孩子和谐沟通
做孩子信赖的人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父母
让孩子把话说完
听比说更重要
耐心倾听,不要急于斥责
听懂孩子话中的真正意义

第六章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爱孩子,请先尊重他们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尊重比成绩更重要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隐私必须尊重
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不要抹杀孩子自由的天性

第七章 合理惩罚,掌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惩罚是门大学问
对孩子的惩罚需要理性
尽量少体罚顽童
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惩罚的后果
不要对孩子进行恐吓与威胁
惩罚孩子要适度
正确使用冷处理

第八章 点燃孩子学习乐趣的火种
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兴趣需要引领
鼓励孩子亲近知识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兴趣能激发创造力
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善待孩子的奇思妙想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第九章 拒绝代劳,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帮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
孩子的独立来自父母的培养
鼓励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让孩子自己做主
留一半事给孩子做
促使孩子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多鼓励孩子去试试

第十章 言传身教,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父母身正,孩子不令而行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待人与律己应该人我如一
父母是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者
父母是孩子行为的引导者
父母是孩子阅读的引路人

第十一章 品德是孩子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分享,让孩子的人生更快乐
让生命与爱同行
诚信是立身之本
诚实是完美人格的根基
爱心是孩子幸福人生的一盏灯
为人忠诚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
宽容是孩子一生受用的品质
谦让,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第十二章 培养孩子跨越挫折的能力
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鼓励孩子正视挫折
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挫折磨砺意志,逆境成就人生
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让孩子在竞争中争取
打消孩子的自卑心理
教育孩子坦然面对失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