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性、集中性是注意力的两个基本特征,那么它们各自作何解释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房间内有人在看电视、做游戏、聊天等,但是你对这些事情都视而不见,却选择了安静地阅读。这说明你的注意力指向了读书,而非其他事物。这种有方向性的注意就是我们所说的“指向性”,它是注意力的开端。
当你在读书时,脑子里想得都是有关书的内容的问题,而不是晚上要吃什么饭、谁吃饭时爱说话等毫不相关的事情。这就是注意力的“集中性”,它使你的精神集中在一点,并促使大脑进行思考。
注意力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却有很多有趣的外部表现。例如,孩子在仔细看某个事物时,眼睛会朝向物体所在的方向;当他处在想象中时,视线会变得呆滞;当他听课听得入神,有时候还会把原本握在手中的笔掉在地上;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他的呼吸会变得绵长;如果情绪紧张,有时还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状况,等等。
这些生理上的表现,有的是“适应性运动”,如眼睛盯着物体看,有的是“无关运动的停止”,如手中的笔滑落,还有的是“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呼吸延长或暂停。无论是哪种表现,我们将其统称为“注意力的外部表现”。
你也许会有些好奇,为什么注意力的外部表现会有这么多形式?这就要从注意力的分类说起。
上课了,老师说某章某节是考试的重点,于是你会把注意力着重放在这一部分。像这样,有目的性、受到意志控制的注意,我们称之为“有意注意”或“随意注意”。
当你正在认真地复习考试重点,突然教室门口传来一声巨响,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看向门口。像这样,没有提前设定、不需要意志努力支配的注意,我们称之为“无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
放学后骑车回家,刚学会骑车时精神很集中,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当骑车成为一种习惯、技术越来越好时,不需要特别注意骑车的每个动作同样可以很顺利地行驶在马路上。像这样,有目的性、而不需要意志努力支配的注意,我们称之为“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这三种注意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这两者经常发生转变。就拿开头的例子来说吧,你正在认真地复习考试内容,突然被门外传来的响声吸引,片刻后你突然意识到复习时不可以分心,于是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书本上。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转变。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 “有意注意”对提高孩子注意力来说更加重要,它需要当事人具备一定的自控意识。因此,父母在后面的训练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可以说,注意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领”,然而本领的好坏却是由后天训练决定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孩子的注意力是好是坏呢?这就需要了解注意力的四个品质。
首先是注意的广度。
广度即我们常说的范围,注意的广度通俗来讲,就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所能掌握的对象数量。有专门的研究表明,在短短1秒钟内,正常人可以注意到3—4个互不相关的几何图形、4—6个互不相关的字母、5~7个互不相关的数字。
每个人的注意力不同,其能注意到的范围也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影响注意力广度的因素有三个: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者的经验、注意者接受的任务。
例如,书架上有一排书,将书按照相同的颜色、大小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能够让人一览无余,注意的广度就会大一些;而将书随意、无规律地摆放,视线会变得不通畅,注意的广度就会缩小很多。这就是受到注意对象的特点影响。
打开一本书,大人认识的字较多,所看到的文章内容就会比较多;而对于识字有限的孩子来说,他所能看到的文章内容就会比大人少很多。这就是由注意者的经验决定的。
同样还是这排书,规定的任务分别是:第一,估算所有书的数量;第二,估算同一系列书的数量;第三,估算同一系列、同样颜色书的数量。由于每项任务的要求不同,注意者所能注意到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受任务的影响。
对孩子来说,注意的广度会随着时间、经验的增加而有所变化,父母需要加强孩子的知识储备,以便扩大他的注意力范围。
其次是注意的稳定性。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在某个物体上集中的时间长短。通常情况下,注意力稳定与否和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者的个人素质有关。
大脑皮层是产生注意力的重要部位,如果注意对象很单调,并且长时间重复,人的大脑会因此而产生厌倦感,注意力就会变得不稳定;相反,如果注意对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那么大脑就会接受到不同的信息,在同样的时间内就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注意力。这就是学校会设置很多课程、并且会将不同的课程按照难易程度穿插在一起的原因之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