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稻作文化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1856
  • 作      者:
    游修龄,曾雄生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游修龄(1920-),浙江省温州市人。1943年7月毕业于前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历任同校及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教务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等,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等。在从事现代农学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致力于中国农业史的研究,出版有《稻作史论集》、《中国稻作史》、《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原始农业卷》主编兼撰写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史分支主编。在与农史、考古、语文、饮食等有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曾雄生(1962-).江西省新干县人。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门下,研习农学史,1988年7月毕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同年起供职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现为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参与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通史卷”和《中国农业通史》“宋元卷”等项目的研究与写作,并有《中国农学史》等多种论著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2007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毛志辉先生约请我写作一本《中国稻作史》的学术著作。我回答说,这个著作不用写了,因为恩师游修龄教授已有一本同名的著作出版在先,如果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原书修订出版倒是最好不过了,毕竟该书出版已经有十多年了,且市面上也已难觅此书踪迹。出版社方面表示很有兴趣。我把这个主意告诉游先生,游先生表示他不想承担此事,一是年事已高,二是最近十多年来,有关原始稻作的发掘报告很多,一些含地方色彩的论述,处理起来很困难。经我主动请缨提供协助,游先生方才答应下来。
展开
精彩书摘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表明,黄河流域各地也有水稻的遗址,那时的水稻主要靠天然湖泊和河水的灌溉,稻田的分布有限而且分散。史籍记载的资料也表明,黄河流域水稻栽培一直没有中断,但与南方截然不同,其特点是:受自然条件变化(雨量、温度)的制约,没有持续性;同时也受人力、水利条件的制约,导致稻区呈分散性,缺乏如南方稻区的整体性;这就带来生产的不稳定性,稻田面积和产量受灌溉系统的兴衰而大幅度升降,加上水利灌溉还要服从于漕运,北方稻米生产既然不能满足北方消费,统治阶级上层社会所需稻米消费量便转而依靠南方漕运,漕运经常与水利灌溉发生矛盾,水利一概让位漕运,抑制了稻田生产。加上北方人民习惯于麦食和杂粮,水稻的田间操作远较旱作费力且辛劳,没有非种不可的驱动力。其中雨量、温度等自然条件又是决定性的制约因素。
  黄河流域的水稻栽培面积虽然有限,产量也不多,但稻的地位却最高,被称为“嘉谷”,是上层贵族享用的高级膳食。春秋时规定子女为父母守丧期间,不得吃稻米饭,不得穿彩色的锦衣。孔子的弟子宰予却居丧而照样食稻衣锦,遭到孔子的批评:“食乎稻,衣乎锦,于汝为安乎!”
  黄河流域受上述自西而东的气候干旱化影响,其后果出乎人们意料的深远:历史上每隔三四百年的温度冷暖交替变化,在华夏大地上左右着畜牧和农耕交错地带的相互消长,也是导致游牧族和农耕汉族屡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研究指出,年平均温度每下降1℃,北方草原将向南推延数百里。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北方年平均温度较现在约低1.5℃,北方草原日渐萎缩,鲜卑拓跋大举南下,成功地建立起北魏政权,同时也陷入强大的汉族农耕文化里。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
第一节 中国稻作起源和盘古、神农
第二节 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
一、中国古书上有关野生稻的记载
二、中国古代野生稻和现代野生稻的地理分布
三、中国古书中所记野生稻的问题
第三节 考古发掘中所见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稻作
一、澧县彭头山八十绉遗址
二、上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三、草鞋山遗址水田的发现
第四节 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百越族与稻作起源的关系
二、历史语言地理和稻作起源
第五节 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
一、稻的文字和稻的分化传播关系
二、籼与粳的分化
三、水稻和陆稻的分化
四、糯稻的特殊地位
五、稻作起源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第二章 中国古代对稻的认识和利用
第一节 米的颜色和形状
一、眼中的稻米:红与白
二、眼申的稻米:长与短
第二节 米的味道
一、鼻中的稻米:香
二、口腹中的稻米:甘、软与硬
第三节 稻谷的构造,
一、稃
二、芒
三、穗
第四节 茎秆
一、秆的长短
二、水稻秸秆的用途
三、分蘖与再生
第五节 叶
第六节 根

第三章 稻种
第一节 稻种的选择
第二节 历史文献对于水稻品种的记载
一、先秦文献记载的稻品种
二、《广志》和《齐民要术》对于水稻品种的记载
三、唐宋诗歌中的稻种
四、曾安止的《禾谱》
五、方志中的稻种
六、黄省曾的《稻品》
第三节 文献记述的水稻地方品种特色
一、历史上水稻品种命名的特点
二、文献记述的水稻地方品种特色
第四节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稻品种
一、旱稻
二、香稻
三、赤米
四、黄穋稻
五、占城稻
六、“杜糯”
七、“六十日”
八、御稻米

第四章 稻田
第一节 稻田的种类
一、原始的稻田
二、涂田
三、沙田
四、围田、圩田和柜田
五、葑田
六、畲田和梯田
七、北方的稻田
第二节 稻田耕作制度
一、再生稻
二、间作稻
三、混作稻
四、连作稻
五、冬稻
六、稻麦二熟制和三熟制
第三节 稻田养殖
一、稻田养鱼
二、稻田养鸭

第五章 稻作技术
第一节 整地技术
一、象耕鸟耘
二、火耕水耨
三、耕、耙、耖
第二节 稻的直播栽培
第三节 育秧和移栽
一、育秧
二、移栽
第四节 耘耥
……
第六章 稻文化与粟文化的语言文字
第七章 稻文化与神话传说及民俗民风
第八章 稻文化与饮食
第九章 稻文化与人口
第十章 中国稻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