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黄河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下游河道输送大量泥沙,造成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加剧了洪水威胁,同时造成了水土流失地区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仅为7.86万km2,占黄河流域中游总面积的23%,而进入黄河的沙量却占整个中游地区输沙量的70%。黄委主任李国英在2004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同时还指出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问题,对于“沙多”问题,要在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对黄河下游淤积影响最为严重的多沙粗沙区,依靠工程手段,大规模修建“淤地坝”,把泥沙拦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之中。
淤地坝不仅拦截大量的泥沙,减少下游河道的淤积,拦截的泥沙又可以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而且还可以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解决黄土高原干旱季节的人畜饮水问题,对于优化当地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淤地坝虽然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然而关于坝系建设理论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在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提出了相对平衡理论,设想在支流上修建较大拦泥库,达到水沙平衡,解决黄河泥沙问题。
随后从天然聚湫对洪水泥沙的拦蓄中得到启发,认为当淤地坝达到一定高度、坝地面积与集流面积的比例达到一定数值之后,淤地坝对洪水泥沙长期控制而不致影响坝地作物生长,即洪水泥沙在坝内被利用,达到坝控面积内的产水产沙与流域坝地用水用沙的相对平衡,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淤地坝“相对稳定”一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