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儿童淋巴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12758
  • 作      者:
    Howard J. Weinstein, Melissa M. Hudson, Michael P. Link原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儿童淋巴瘤》是有关儿童淋巴瘤的国内外第一本专著,由美国的十几位著名儿童淋巴瘤专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所撰写。本书按儿童淋巴瘤常见的类型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两部分;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又按WH0的病理分型分为B细胞或伯基特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皮肤T细胞及少见类型的T细胞淋巴瘤四个部分。
  书中讲述的每一类型淋巴瘤都包括了基础和临床两部分内容。基础部分主要是病因、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其中包括了病理分型、免疫组化、基因及染色体类型,以及它们与临床类型和发病的关系,概括了近年来对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病毒及免疫缺陷与淋巴瘤的关系。临床部分包括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部分,其中治疗不仅回顾了以往的经典化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了外科治疗和放疗在儿童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也综述了近年的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抗体治疗等。书中还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了难治及复发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本书还包含了大量病理及临床体征的宝贵图片和极具归纳性、使人一目了然的图表。
  总之,本书是儿童淋巴瘤的专著,是囊括了新进展、新概念、新知识、新疗法的系列综述,是儿科血液肿瘤专业医师特别是淋巴瘤专业医师不可不读的参考书。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也希望所有血液肿瘤专业医师与我们共同分享。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研究历史
  1.1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历史
  1960年以前,霍奇金淋巴瘤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致命的恶性肿瘤。Hodgkin首次于1832年描述了本病,认为其病理生理机制是一种炎症反应。Sternber9和Reed则首先准确地描述了其组织病理学特征[Sternberg 1898;Reed 1902]。随后Fox进一步阐述了本病,并指出其更多发生于年轻患者[Fox 1926]。然而,人们对其病因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尚知之甚少,而且缺乏对其统一的组织病理学分类以及分期。最初的诊断大部分仅仅依靠临床望诊和触诊,随后才逐渐地补充了相对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但其影像学表现仍缺乏特征性,因此其分期并不准确。而且大部分仅仅进行了对症姑息治疗。
  早在1896年Roentgen发现X线后不久,Pusey便首次应用X线照射治疗了一名被推测为“淋巴瘤”的年轻患者,经过21次X线照射治疗后,患者颈部肿大的淋巴结竟戏剧性的缩小了[Pusey1902]。他立即应用X线照射治疗了一名身患霍奇金淋巴瘤的4岁男孩,在2个月之内,男孩双侧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减小到杏仁大小”。在1920年至1940年间,人们热衷于对尚未发生扩散转移的局限的肿瘤进行照射治疗后再进一步手术切除。因为X线照射治疗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及大部分手术后都存在毁形的问题,因此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局部切除肿瘤并不适合恶性淋巴瘤的治疗。
展开
目录
第1章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研究历史
1.1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历史
1.2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治的经验教训
1.3 隐藏的秘密——出现迟发副作用
1.4 当前最佳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霍奇金病的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特征
2.1 霍奇金病的病理学分类发展简史
2.2 霍奇金Reed-Sternberg细胞谱系;B细胞表型
2.3 抗原呈递功能的一些证据
2.4 细胞凋亡
2.5 NF-KappaB
2.6 Jak-STAT通路
2.7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
2.8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RAFs)
2.9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2.10 细胞遗传学
2.11 基因表达谱
2.12 与EB病毒(EBV)的相关性
2.13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病理
2.14 经典型HlRS细胞的免疫表型
2.15 流式细胞仪
2.16 CHL病理分类
2.16.1 结节硬化型HL
2.16.2 混合细胞型HL
2.16.3 结节性富于淋巴细胞的CHL
2.16.4 淋巴细胞消减型HL
2.17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霍奇金淋巴瘤
2.18 HIV感染后霍奇金淋巴瘤
2.19 骨髓受累和组织学分期
2.20 肿瘤复发及二次肿瘤的病理表现
2.21 HL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第3章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3.O引言
3.1 临床表现
3.1.1 全身症状
3.1.2 实验室评估
3.1.3 免疫状态
3.2 鉴别诊断
3.3 诊断评估和分期
3.4 预后因素
3.5 联合化疗
3.6 单独化疗与联合治疗模式比较
3.7 适于危险度的治疗
3.7.1 低危肿瘤的治疗
3.7.2 中危及高危患者的治疗
3.8 放射治疗的原则
3.8.1 对放疗范围的思考
3.8.2 关于放疗剂量的思考
3.8.3 能量
3.9 有关原发病及治疗选择方面的推荐总结
3.10 治疗的急性副作用
3.10.1 化疗副作用
3.10.2 放疗副作用
3.11 未来治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4章 复发或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4.1 引言
4.2 再诱导治疗的策略
4.2.1 再诱导化疗的作用
4.2.2 应用ICE方案作为标准的再诱导化疗
4.2.3 应用异环磷酰胺、长春瑞滨(Ⅳ方案)再诱导化疗
4.3 高剂量治疗
4.3.1 增进高剂量治疗效果的方法:免疫调节治疗
4.3.2 减弱治疗强度或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4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挽救治疗
4.4.1 吉西他滨((3emcitabine,GEM)、长春瑞滨(Vinorelbine,VRB)联合化疗
4.4.2 NF-kB出通路分子水平靶向治疗
4.4.2.1 NF-kB的活化
4.4.2.2 通过蛋白酶体达到抑制NF-kB的作用
4.4.2.3 成人临床试验
4.4.2.4 儿童临床试验
4.4.2.5 应用酶蛋白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的新的挽救治疗策略
4.4.3 免疫靶向治疗策略
4.4.3.1 EB病毒定向治疗
4.4.3.2 HL中单克隆抗体靶向作用受体的袁达
4.4.3.3 放射标记的抗体治疗
4.5 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章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生物学和病理学
6.1 引言
6.2 非霍奇金淋巴瘤
6.3 病理学分析
6.3.1 形态学
6.3.2 免疫分型
6.3.3 分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6.3.4 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WHO分类
6.4 儿童NHL的分子学发病机制
6.5 伯基特淋巴瘤
6.5.1 病理学
6.5.2 生物和分子学机制
6.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6.6.1 病理学
6.6.2 生物和分子学机制
6.7 问变大细胞淋巴瘤
6.7.1 病理学
6.7.2 生物学和分子学机制
6.8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6.8.1 病理学
6.8.2 生物学和分子学机制
参考文献

第7章 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
7.1 引言
7.2 诊断与检查
7.2.1 伯基特淋巴瘤
7.2.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7.2.3 伯基特样淋巴瘤
7.2.4 HIV相关B细胞淋巴瘤
7.2.5 影像学检查
7.3 临床特点
7.4 分期
7.4.1 分期的步骤
7.5 治疗
7.5.1 非洲的早期研究
7.5.2 非交叉耐药以及联合化疗
7.5.3 CNS受累的治疗
7.5.4 美国的早期研究
7.5.5 与白血病治疗的比较
7.5.6 现代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7.5.6.1 基本药物
7.5.6.2 大剂量甲氨蝶呤(MTX)
7.5.6.3 其他药物的作用
7.5.6.4 剂量的强度
7.5.6.5 危险度分组
7.5.6.6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
7.5.6.7 不同方案治疗DLBCL
7.5.6.8 外科手术的作用
7.5.6.9 放射治疗的作用
7.5.6.10 肿瘤溶解综合征
7.6 影响预后因素
7.6.1 肿瘤负荷与分期
7.6.2 反应速度
7.6.3 年龄与性别
7.6.4 组织学
7.6.5 分子特征
7.7 预后
7.8 复发的治疗
7.9 滤泡中心细胞和边缘区细胞淋巴瘤
7.10 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8.1 引言
8.2 诊断与影像学
8.3 临床表现
8.4 分期
8.5 治疗和结果
8.5.1 治疗强度分级
8.5.2 中枢神经系统的预防和治疗
8.5.3 局部治疗的作用
8.6 预后因素
8.7 复发的治疗
8.8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前B和前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9.1 引言
9.2 诊断与影像
9.2.1 诊断
9.2.2 影像学及分期
9.3 临床特征
9.4 治疗
9.4.1 早期治疗
9.4.2 治疗概述
9.4.2.1 限局性阶段病变
9.4.2.2 进展期病变
9.4.2.3 中枢神经系统的预防和治疗
9.5 预后因素
9.6 结果
9.7 复发的处理
9.8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10章 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少见T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10.1 引言
10.2 蕈样霉菌病和Sezary综合征
10.2.1 临床表现
10.2.2 病理
10.2.3 免疫表型
10.2.4 遗传特点
10.2.5 预后
10.2.6 治疗
10.3 CD30阳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包括淋巴瘤样丘疹病)
10.4 淋巴瘤样丘疹病
10.4.1 临床特点
10.4.2 病理
10.4.3 免疫表型
10.4.4 遗传学特点
10.4.5 治疗
10.5 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10.5.1 临床特点
10.5.2 病理
10.5.3 鉴别诊断
10.5.4 免疫组化
10.5.5 遗传学特点
10.5.6 治疗
10.6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10.6.1 临床表现
10.6.2 病理
10.6.3 免疫表型
10.6.4 遗传学特点
10.6.5 治疗
10.7 肝脾T细胞淋巴瘤
10.7.1 临床表现
10.7.2 病理
10.7.3 免疫表型
10.7.4 遗传学特点
10.7.5 治疗
参考文献

第11章 免疫缺陷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
11.1 引言
11.2 EB病毒
11.3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11.3.1 血液和骨髓移植后的PTLD
11.3.2 实体器官移植后的PTLD
11.4 HIV相关恶性肿瘤
11.5 原发免疫缺陷合并淋巴增殖性疾病
1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淋巴瘤治疗的远期副作用
12.1 引言
12.2 继发恶性肿瘤
12.3 神经认知能力的改变
12.4 心血管系统
12.5 肺
12.6 骨骼和身体组成成分的改变
12.7 内分泌
12.7.1 甲状腺
12.8 生殖内分泌
12.8.1 男性性腺功能
12.8.2 女性性腺功能
12.8.3 生殖功能
12.9 口腔科
12.10 脾脏
12.11 心理社会
12.12 死亡率
12.13 远期副作用的监测
12.14 淋巴瘤生存研究的挑战
12.15 展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