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某些器官或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反应降低。换言之,是指体内正常量的胰岛素无法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或者说发挥正常生理效应需要超过正常量的胰岛素。简言之,胰岛素抵抗就是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肌细胞、肝细胞和脂肪细胞,所以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主要部位就在这些靶细胞上,但也可发生在其他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当机体出现IR时,胰岛素刺激所产生的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同时机体不能有效地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输出,导致血糖升高。换言之,当骨骼肌和肝脏对胰岛素生物效应的反应降低,胰岛素介导的骨骼肌对葡萄糖摄取减少及胰岛素对肝脏分解葡萄糖的抑制作用减弱时,即发生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和体力活动减少有很强的相关性,目前已经发现多种介导相互作用的机制。循环中的许多激素、细胞因子及供能物质如非酯化(游离)脂肪酸(NEFA),均来自脂肪细胞并且有调节胰岛素的作用。三酰甘油储存量的增多,特别是内脏或皮下组织深部脂肪蓄积量的增多会导致脂肪体积增大,就会抵抗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
除了脂肪细胞外,大量脂肪在非脂肪细胞异体蓄积,同样有重要作用;而肝脏内脂肪与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关联似乎更紧密些。
测试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为精确测定法,主要有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Glucose clamp),每次抽血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FSIVGTT)结合微小模型(minimal model)数学分析法,胰岛素耐量试验或抑制试验等。其中,葡萄糖钳夹技术是公认的“金标准”。另一类为简易估测法,由空腹及糖负荷后胰岛素及血糖值而计算得出的各种指数来估测胰岛素抵抗。常用的有稳态模式评估法,空腹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李光伟指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利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的个体葡萄糖利用率低于所处背景人群的下1/4位点(<4.93毫克/千克/分钟),可诊断为胰岛素抵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调查2型糖尿病病人2 217人,发现有胰岛素抵抗占69.7%,说明胰岛素抵抗在我国糖尿病病人中广泛存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