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关于肝胆系统的基础知识
肝与胆道的结构和功能
胆道和肝脏合称为肝胆系统,胆道是运输胆汁的管道,在了解胆道的结构之前,要先了解肝脏。肝脏是人体内的“化工厂”,有着极其复杂的代谢功能。构成肝脏的基本单位是肝细胞,胆汁就是从肝细胞中分泌出来的。由2~4个肝细胞组成初级的、最细的胆管叫肝毛细胆管,直径仅有1~1.5微米。许多根肝毛细胆管汇集成4,N管,直径为15~20微米。’随着胆管向肝外伸展,直径也越来越大。肝脏分为左半肝和右半肝两部分,左半肝内的胆管汇合而成的胆管叫左肝管,右半肝内的胆管汇合而成的胆管叫右肝管。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形成长约4厘米的肝总管。肝总管再与来自胆囊的胆囊管合并继续延伸,即为胆总管。胆总管长6~8厘米,直径0.5~0.8厘米,最后进入十二指肠(图1)。
胆总管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缘内,在肝固有动脉的右侧,肝门静脉均右前方,下行于十二指肠第一段后方,胰头部后面沟内,斜行进入十二指肠第二段后侧壁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根据胆总管的行径和毗邻,将胆总管分为四段,现分述如下。
(1)十二指肠上段: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自胆总管开始处至十二指肠第一段上缘为止。许多胆总管的手术均在此段进行。
(2)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后面。下腔静脉前方,肝门静脉的右方。此段一般较短,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吻合术即在此段进行。
(3)十二指肠下段:即胰腺段,此段的上部并非完全埋在胰腺内,多数由胰头后方经过,而其下部与乳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①胆总管被一薄层胰腺组织所覆盖。②胆总管只被胰腺被膜所覆盖,位于胰腺后面的胆总管沟内。该段逐渐变细,且管腔的黏膜有瓣状皱襞,容易发生结石嵌顿,术后通过对胆总管沟的检查或将浅表的。胰腺组织分开,胆总管下端及其病变便可显露。
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前,在约70%的人中,与主胰管汇合,构成一个共同的开口,此处的胆总管末端膨大,像茶壶的腹,故名为胆总管壶腹部。部分人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可在十二指肠外汇合,或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或各自进入十二指肠。
在十二指肠的胆总管人口处,有一个由括约肌形成的特殊的结构,叫十二指肠乳头,围绕着胆、胰管或其末端,正常情况下,乳头处的胆总管可通过0.8~0.9厘米的胆道探杆。乳头的位置在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距幽门约8厘米。
胆管系统黏膜由单层的柱状上皮构成。肝外胆管为胆汁的主要排泄管道,为一纤维弹性管道,黏膜下为一层比较坚实的纤维组织层,弹力纤维层位于黏膜下,较薄;胶原纤维层在外方,较厚,呈环状平行排列,用特殊染色方法可以将二者区别。不同年龄阶段中,胆管壁上的弹力纤维细胞有被胶原纤维成分取代的倾向。在老年人,其胆总管的平均管腔直径比青年人大,据估计,年龄在65岁以上者,胆总管管腔比青年人要大1~3毫米。胆管阻塞、慢性炎症、胆管溃疡等,可使胆管壁的弹力纤维层破坏、断裂,胶原纤维组织增生,胆管扩张,扩张的程度随腔内的压力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异。已经明显扩张的胆总管,很难恢复至原来的大小。
肝外胆管缺乏发达的肌层,故胆总管本身并无肯定的蠕动功能。从人体胆管系统的观察,肝内胆管无平滑肌组织,自肝总管以下,平滑肌细胞逐步增多,至胆总管下端,形成胆总管下端括约肌,称之为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氏括约肌),起到胆总管的开启和关闭的功能。
胆囊即通常所说的“苦胆”,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床中,附贴于肝脏面前缘,相当于左右肝叶前端的分界处,形状恰似鸭梨,为一个肌性、膜性囊,长约8厘米,宽3~5厘米,可储存胆汁40~60毫升。分为胆囊底、体、、颈三部分,胆囊底为钝圆的盲端;胆囊颈为末端的狭窄区,较细,向左侧呈直角弯曲与胆囊管相连,胆囊颈和胆囊管内黏膜皱襞呈螺旋状突人腔内,形成螺旋瓣,在胆囊颈处有一袋状膨大,叫做哈特曼囊,呈漏斗状,怛囊结石常藏于此处;胆囊体为胆囊中的大部,它与胆囊底无明显界限,颈部延续成为胆囊管,长2~3厘米,直径约0.3厘米,与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肝胆管、胆囊管和胆总管三者排列呈“丫”形。胆囊壁可分为3层:①黏膜层,有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皱襞之间的上皮细胞凹。陷成窝,使黏膜呈蜂窝状。上皮细胞有大量微绒毛,它与胆囊的吸收功能有关。上皮细胞外层为胆囊壁的固有膜,是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层,内有丰富的小血管和淋巴管。②肌层,纵行平滑肌位于内侧,环行平滑肌位于外侧。③外膜,为结缔组织纤维膜,较厚,覆盖着浆膜。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胆囊和胆囊疾病很有用。
解剖学上将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下缘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该三角内常有发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经过,并常见胆囊颈部的淋巴结。胆囊三角是临床解剖上的主要标志。在行胆囊切除时,要在该三角内寻找胆囊动脉并加以结扎切断,但要辨认清楚,不可伤及较粗的肝右动脉,以免发生出血或结扎而引起的右半肝缺血。胆囊动脉常发生变异,应特别予以注意。
如果把胆道系统看成是逐渐汇集、由小变大的一条“河流”,源头就是位于肝小叶内的无数胆小管,它们在肝小叶边缘汇集成若干的闰管,由闰管再逐渐汇合成小叶间胆管,由它们逐渐汇合形成两大干流即左、右肝管,经肝门出肝后,汇合成一条肝总管,下行,并以锐角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中伴随在肝门静脉的右侧下行,最终奔向十二指肠降部,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胆汁就汇入十二指肠腔内。有人为胆道系统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胆管酷似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胆囊犹如挂在树上的一只气球,而胆囊管则是气球的开口。胆管还具有蠕动作用,一旦胆囊被切除,胆总管将代偿性扩张,以代替胆囊的部分功能,‘可’无任何症状;如某种原因使胆总管括约肌不能适时开放,致使胆总管积存胆汁而急性膨胀,则可产生胆绞痛,当胆总管内压>3.0千帕(30厘米水柱)时,则肝可完全停止分泌胆汁。
在脊椎动物中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脊椎动物都有胆囊,可以储存和浓缩胆汁,并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各种动物的肝分泌胆汁速率不同,其胆囊浓缩胆汁能力也不同。人、狗、猫、小鼠、鸡和鸭等具有浓缩能力强的胆囊,但肝分泌胆汁速率较低,故进入肠腔的胆汁量较少;牛、猪、羊的胆囊浓缩能力虽低,但肝分泌胆汁的量也较少;兔、豚鼠的胆囊浓缩能力也低,但肝持续分泌大量胆汁;马、大鼠和鸽子没有胆囊,由肝分泌大量胆汁,经胆管进入肠腔处的肝胰壶腹括约肌几乎无阻力,故进入小肠的胆汁仍然很多。
胆囊功能中天生的利与弊
人类胆囊的功能主要有浓缩和贮藏胆汁、分泌黏液和排出胆汁。胆囊黏膜有很强的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肝脏分泌的胆汁是淡黄色的,经胆囊吸收后,可浓缩至1/10的量,呈棕黄色。肝脏每天分泌约800毫升的胆汁,绝大部分都储存在胆囊内,只有少量胆汁直接流人十二指肠。正常情况下,胆囊的迅速吸收功能可缓冲胆道内压力的上升。但当胆囊发生炎症后,炎症产物经浓缩后,常常成为结石的基础。
胆囊每天分泌的黏液约20毫升,用以保护胆囊黏膜。当胆囊管由于某种原因阻塞后,胆汁被吸收,胆囊内储存的是黏液,故有“白胆汁”或称之为“胆囊积液”的现象出现。
正常消化时,胆囊收缩运动5~30分钟,可产生30厘米水柱的胆囊内压,同时肝胰壶腹括约肌开放,促使胆汁进入肠内。当炎症等原因引起胆总管口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胆汁的流通将发生障碍,并使胆汁中的固体成分沉淀,也是结石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胆囊的排空要靠内分泌和神经的帮助。内分泌主要为缩胆囊素,当食物,尤其是脂肪类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可刺激肠黏膜分泌缩胆囊素,蛋白质的刺激作用较弱,糖类几乎无此作用,酸性食物进入十二指肠也可出现较强的刺激作用。进食脂肪餐后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缩胆囊素还可使胆总管口的括约肌和十二指肠肌同时舒张。还有一些研究也可帮助认识这个问题:注射血管活性肠肽能强烈地抑制基础情况下胆囊的紧张性,也抑制缩胆囊素对胆囊的作用,人和猫的迷走神经干内有血管活性肠肽能纤维,刺激这种纤维可引起胆囊舒张;孕酮可减弱胆囊平滑肌的紧张性,并使胆囊对水的吸收减少,而致胆囊容积增大。孕妇后期血中孕酮含量增多,静息时胆囊容积比非妊娠者约大一倍;胰多肽使胆囊舒张,它的作用恰与缩胆囊素相反;生长抑素也使胆囊舒张,这与它抑制缩胆囊素释放有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