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离模式与新技术<br> 随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分离模式不断扩展。CE分离中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样品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分离模式和分离方法,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目前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胶束电动力学色谱(MEKC)、毛细管凝胶电泳(CGE)和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NGCE)这些传统的分离模式仍然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分离介质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毛细管电色谱(CEC)、非水系统毛细管电泳(NACE)、芯片电泳(chip CE)、CE联用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并开始进入寻常实验室,使CE技术的应用领域向更高更广拓展。<br> 第一节 毛细管区带电泳<br>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也称为毛细管自由溶液区带电泳,是毛细管电泳中最基本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分离模式,其分离机制主要是基于组分在自由溶液中迁移速率的不同而进行分离。因CZE可以看成是其他各种操作模式的母体,其实验条件的选择也是其他分离模式的基础。这里着重介绍CZE的各种操作条件对组分分离的影响及实验条件的选择。<br> 在CZE中,需要控制的操作变量主要是电压、缓冲液浓度和pH、添加剂以及毛细管尺寸,温度,进样条件等。<br> 一、操作电压<br> 实验证实,在焦耳热可以忽略的条件下(如低缓冲溶液浓度,小孔径毛细管),溶质迁移时间、柱效和分离度与外加电压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但在较高缓冲溶液浓度下,由于热效应的结果,就大大地偏离线性。电压升高,产生的焦耳热增多,在不能有效地驱散所产生的焦耳热情况下,柱温显著升高,导致缓冲溶液电导增加,电流增大,黏度减小,双电层增厚,且毛细管内形成径向温度梯度。这些变化的综合效应使柱效和分离度降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