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解温疫论:疫病时代的救命之书:白话精解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48383
  • 作      者:
    (明)吴有性原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紫图书馆“图解经典”系列第97本,以现代手法诠释汉易集大成之作。  
  甲流爆发至今日,世界已有40万甲流患者,死亡6250例,我国内地不完全统计有69160例患者,死亡53例。如何预防甲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卫组织的头等大事。纵观世界温疫爆发史,自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爆发过大小数百次的瘟疫,但从未有过西方大范围的死亡状况。归根到底,中医的预防治疗功不可没。甲流在中医病学中被认为是温病的一种,虽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却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
  《温疫论》为明代中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是我国温病学的集大成作,书中集合了历代名医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治疗方案,在近千年的温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成效显著,是真正历经实践检验的治疗之道。  
  ◆ 揭秘疫病的产生周期和途径,看清现代“超级病毒”
  ◆ 一剂达原饮,一碗桂枝汤,简单方剂加减变化,轻松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流感等疫病
  ◆ 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彩实用的专家评介,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本传世经典
展开
内容介绍
  《图解温疫论:疫病时代的救命之书》为明代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对中医温病派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86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及调养方法,书中汇集了历代多为中医名家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温疫论》奠定了温病在外感热病中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温病从伤寒中分离出来并形成温病学派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br>c/cB002YQ481U_05.jpg
  第一章 温病初期的原因与症状
  1 原病:邪气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本原因
  疫气:染息疫病的原因
  【原文】
  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猁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译文】
  患疫病的原因,过去认为是由于四季天气的变化过于激烈,超出了那个季节应当有的变化范围造成的,比如春天的气候应当温暖,却反而很寒冷;夏天的气候应当暑热,却反而很凉爽;秋天的气候应当寒凉,却反而非常热;冬天的气候应当寒冷,却反而很温暖。人们受到反常气候的影响,不论老少患病的表现都相似,就把这种病叫做疫病。我的观点却不是这样,气候的寒热温凉,是四季的正常现象,由于刮风下雨、阴天日晒,稍微影响气候的变化。假如秋天的气候偏热,必定是由于晴天过多;春天的气候过于寒冷,其原因即是多雨。比较起来,也是自然界常有的事情,不一定造成疫病的流行。伤寒和中暑的病证,是感受寒邪和被暑热所伤,都是被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伤害,而患疫病却是被自然界特殊的“戾气”伤害的结果。
  疫病在一年之中,发病情况有多有少;在四方的病情,有轻有重;在四季的分布,患病率有的多有的少。这一类疫病流行的时候,不管男女老少,体质的强弱,只要接触了这种疫气,就会发病。
展开
目录
《温疫论》中的经络思想  1-4
《温疫论》中的常用中草药   5-8
编者序:疫病时代的自我保护   10
吴有性原序   12
目录   14
本书内容导航  18
导读一  中医不畏温疫病 20
导读二  中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温疫论》 38
第一章  温病初期的原因与症状 70
1  原病:邪气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本原因 72
2  第一方剂:达原饮 88
3  传变不常:温病传变的症状 99
4  急证急攻: 危重病情也讲究辨证施治 106
5  表里分传:邪气向体表、体内双向传变 109
6  热邪散漫:邪气治疗的十字路口 112
7  内壅不汗:邪气不通要发汗 117
第二章    泻下及下法后的症状 120
1  下后脉浮:泻下后的脉象变化(一) 122
2  下后脉复沉:泻下后的脉象变化(二) 125
3  邪气复聚:温病的复发及后遗症 127
4  下后身反热:错误治疗会出现反常现象 129
5  下后脉反数:温病将要痊愈的信号 131
6  因证数攻:根据病情,大胆地多泻几次  134
7 病愈结存:痊愈后要及时润下排结块 140
8  下格:病人腹部不通的症状 142
9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对付邪气,趁早越好 144
10  蓄血:从胃抓起是良策 156
11  发黄:偶尔会有的症状 165
12  邪在胸膈:邪气在胸部的症状与治疗 169
13  辨明伤寒时疫:温病与伤寒大比较 172
第三章    温病各期的发汗情况 186
1  发斑战汗合论:吴又可承前继后的大发现 188
2  战汗:邪气随出汗而化解 190
3  自汗:邪气要离去的前兆 196
4  盗汗:睡后出汗,醒后即止 199
5  狂汗:汗如雨下后痊愈 203
6  发斑:邪气外露的表现 205
7  数下亡阴:温病治疗中的阴亏现象 208
8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温病的病后调养 210
9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温病中补益药的使用 216
第四章    泻下之后的各种症状 224
1  下后间服缓剂:谨慎使用泻下法 226
2  下后反痞:泻下后胸部不适的治疗 228
3  下后反呕:泻下后呕吐的治疗 231
4  夺液无汗:邪气在表面的必然选择 234
5  补泻兼施:病证有虚有实,治疗有补有泻 238
6  药烦:正气严重亏损的表现 245
7  停药:温病的凶险症状 246
8  虚烦似狂:温病的危重病情 248
9  神虚谵语:邪入营血会神志不清 252
10  夺气不语:正气极度亏损的表现 254
第五章    对症下药 256
1  老少异治论:温病中老人和青少年应区别治疗 258
2  妄投破气药论:破气药不能随便用 260
3  妄投补剂论:补身子也要注意场合 265
4  妄投寒凉药论:吴又可对清热药的个人之见 268
5  大便:邪气堵在体内,大便异常 277
6  小便:小便是否顺畅可判断邪气位置 284
7  前后虚实:复杂病情的治疗 287
8  脉厥:邪热在体内不出来的表现 292
9  脉证不应:温病中脉的反常 294
10  体厥:治疗要先辨别寒热的真假 298
11  乘除:当补则补,当下则下 303
第六章    论述温病各种症状 310
1  杂气论:吴又可的最大贡献 312
2  论气盛衰:传染病的爆发与散发 321
3  论气所伤不同:温病的病原归宿 323
4  蛔厥:蛔虫可致四肢厥逆 328
5  呃逆:分清症状,对症处理 330
6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温病有表证和里证 331
7  论食:温病后期的饮食调理 337
8  论饮:温病后期的汤饮调理 339
9  损复:邪气传变导致病情加重 342
10  标本:怎样才是又治“标”又治“本” 346
11  行邪伏邪之别:疫病的传变与潜伏 349
12  应下诸证:身患疟疾的身体症状 353
13  应补诸证:有虚有实,有补有泻 368
14  论阴证世间罕有:阴证,阳证,要分清楚 370
15  论阳证似阴:瘟病与伤寒的近似症状 374
16  舍病治弊:治法要随病情变化 377
17  舍病治药:要尽量避免药误 379
18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温病治疗越早越好 381
第七章    因人而异、因症而异 386
1  肢体浮肿:分清温疫与浮肿的主次矛盾 388
2  服寒剂反热:不应以寒剂泻火的独特观点 392
3  知一:治疗温病的关键在于抓住中心 394
4  四损不可正治:如何治疗正气不足 401
5  劳复、食复、自复:病情反复时如何应对 406
6  感冒兼疫:先发散后治病 409
7  疟疫兼证::瘟疫与疟疾可能相互转化 411
8  温疟:容易与温疫混淆的温疟 413
9  疫痢兼证:瘟疫与痢疾并存怎么办 415
10  妇人时疫: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418
11  妊娠时疫: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421
12  小儿时疫:儿童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424
13  主客交:温病邪气与人体正气的斗争 428
14  调理法:愈后的身体调理 434
15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九种传变的治疗 436
16  正名:温病的名实之辨 450
17  《伤寒例》正误:辨析《伤寒论》中的温病说法 455
18  诸家温疫正误:辨析各大中医学家对温病的看法 48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