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17753
  • 作      者:
    张之文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之文,1937年生,四川大竹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温病学家。1963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留校后从事中医温病学教学、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四川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四川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顾问,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温病与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他精通温病理论,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温疫学说研究,造诣尤深。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展钩端螺旋体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到现今新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如参加四川省SARS、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汶川地震后灾后防疫等的中医药防治工作,具有丰富的感染性疾病防治经验。其对外感发热、湿热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经验独到,效果好,受到患者称誉。他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应邀曾赴日本、瑞士等国家及多次赴台湾长庚大学长庚医院,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及指导临床,受到赞誉。
  他主编、副主编或编写教材与专著十余部,代表性的有《现代中医感染性疾病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的如“温疫学说探讨”(中医杂志,1980年10期)、“试论肺化源欲绝及其救治”(中医杂志,1983年7期)、“温病应用活血化瘀法则的探讨”(中医杂志,1979年1期)、“温病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3期)等,对推动现代温病学理论和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级、部省级、厅局级课题。主持的项目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内容包括:张之文教授是全国著名温病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师,长期从事温病学教学和临床工作,对中医温病学有高深造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温病学科享有盛名。本讲稿是在张之文教授面向全国温病师资培训班、研究生、本科生等层次的讲课内容基础上,整理提炼而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温病学的发展简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中篇主要介绍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丹痧,尤其是结合名家认识和自身临床体会,突出辨证分析和临床运用;下篇主要介绍温病学代表性古代名著,选取叶天士《温热论》和薛生白《湿热病篇》部分条文进行阐释。全书内容精炼,辅以表格、图示,并附有舌象、斑疹白疒咅等照片,便于教与学。《张之文温病学讲稿》内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反映了张教授独到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其学术成果和独到的见解及体会。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温病学参考,亦可供有关教学工作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辨识有无表证本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一般无表证,仅少数病例出现表证,但大多非常短暂,易被忽视,或误诊为一般暑月感冒(见“暑湿·附·冒暑”)。故夏季暑温流行之时,若见发热,恶寒,身痛,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证候者,应予高度警惕,并考虑暑温表证之可能,以免漏诊。但若证见高热,背部恶寒,汗出烦渴,脉洪大者,则又不可因其背部恶寒而误诊为暑温表证。其背部恶寒,实乃暑温阳明热盛,汗出太多,阳气随汗而泄所致。
  2.辨析气阴损耗程度本病易损耗气阴,导致多种凶险变证,故对气阴耗损程度应予高度重视。凡口渴引饮,舌干少津即为津伤;神倦脉虚即为气耗,二者同见,即为津伤气耗。如进而出现消渴不已,或渴不咽水,舌光绛而干,脉细数,则为肝肾真阴受灼。兼见咳血,则为肺阴灼伤,络脉受损;兼见心烦不眠,则为心阴亏损,心神不宁;若汗出淋漓,喘喝脉散,则为元气欲脱。
  3.辨析窍闭风动之先兆 本病之神昏、抽搐往往突然发生,为了掌握治疗上的主动,故对其先兆应详加辨析。凡见嗜睡,进而沉睡,或烦躁不寐,静而多言者,均为神昏之兆;手足不时微微抽动,惊惕肉颤,项强者,则应防其风动。
  4.注意症状复杂多变,传变不分表里渐次。如张凤逵《伤暑全书》说:“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冒暑蒸毒,从口鼻入者,直中心包络经,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人肺则喘咳痿痹,人肾则消渴,非专心主而别脏无传人也。”
展开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一、温病学的含义及其学习意义
二、温病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特点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三、温病与伤寒
四、温病与温疫
五、温病与温毒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病的发病
三、几种温病的病因发病学说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
二、三焦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第五章 温病的诊法
一、辨舌验齿
二、辨斑疹白瘠
三、辨常见症状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
二、兼夹证的治疗
三、外治法
四、温病瘥后调理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
一、对传染的认识
二、预防思想的确立
三、古代预防温疫的措施简介

中篇
第八章 风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九章 春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章 暑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一章 湿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二章 伏暑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三章 秋燥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四章 大头瘟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五章 烂喉痧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下篇
第十六章 叶天士《温热论》选要
一、温病大纲
二、邪在肺卫
三、流连气分
四、里结阳明
五、论湿
六、邪人营血分

第十七章 薛生白《湿热病篇》选要
一、湿热病提纲
二、邪在卫表
三、邪在气分
附录
方剂汇编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