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法与处方概述
第一节 针灸治法与处方的起源
针灸治法与处方之名,虽出于现代,但究其实际,远在《内经》成书时期即已形成,并有较完整的记载。如《素问·刺热篇》有热病五十九刺,《素问·水热穴论篇》对治疗热病作了具体的论述,谓“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五行指督脉在中,两旁各两行共五行,每行5穴,共25穴,即中行督脉的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向外为足太阳经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最外为足少阳经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又说:“大抒、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肩髑)、委中、髓空(横骨或说腰俞),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即肺俞旁之魄户,心俞旁之神堂,肝俞旁之魂门,脾俞旁的意舍,肾俞旁的志宝。以上不仅指出治疗热病的59个腧穴,而且说明其治疗作用,可认为是针刺治疗热病的大型处方,对后世临床治疗,提供了范例。《灵枢·热病》也有五十九刺,腧穴与此略有差异,但意义相同,故从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