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针法枢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397037
  • 作      者:
    王富春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富春,男,1961年生,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吉林省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吉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针刺研究》杂志编委、 《中华推拿疗法杂志》专家编委、《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专家编委、《亚太传统医药》杂志专家编委、美国《TCM》杂志编委。曾主编学术专著60余部,代表作有“中国新针灸大系丛书”、“现代中医临床必备丛书”、《腧穴类编》、《针方类辑》、《临床针方》、《刮痧疗法》、《中国手针疗法》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王富春教授在全国首先提出了“合募配穴治疗六腑疾病”、“俞原配穴治疗五脏病”、“郄会配穴治疗急症”等新的特定穴配穴理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过程中,他强调治疗方案的规范和尽量缩短治疗周期,尽可能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于顽固性呃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胸椎间盘突出症、性功能障碍等疑难杂症,在治疗手法和取穴方面均有独特创新,如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胸椎侧搬法"和在治疗性功能障碍过程中发现的经外新穴“振阳穴"等,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
内容介绍
    《针法枢要》共分七章。第一章针法的起源与发展,包括针具与针法两个部分;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包括毫针形态、规格、材质、针刺前准备以及各种针刺基本操作;第三章是针刺的特殊情况处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是《内经》、《难经》以及古代医家各种针法的介绍;第七章是当代名家的针法技术,每一种针法主要介绍其技术要领、操作规程、适应证以及现代研究。<br>    本书内容详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适合中医院校学生,特别是针灸专业的学生阅读,可使其在巩固基本理论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也可供针灸教学、临床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总论<br>    第一章  针法起源与发展<br>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br>    针具的起源,源于石器时代的砭石,当时的针具是以石制成,就是说用小石块磨成石针来治病,是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的工具,又叫作针石、镵石等。砭石的形状各不相同,或者有锋,或者有刃,有的可以用于浅刺出血、切割排脓,有的可以叩击皮肤,但多用于一些外科病症。<br>    古代的针具除砭石之外,还可能有骨针、竹针、陶针的应用,并随历史的不断演进,也出现了铜、铁、金、银等金属的针具。<br>    据考证,大约在山顶洞人时期,已经能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骨针,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曾经发现不少各种形式的骨针,有的两端都磨尖,有的只有一端磨尖,可以用于针刺、挑治等。<br>    在古汉字中的“箴”字指的就是用竹子制成的针,说明了当时竹针的存在。<br>    在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彩陶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为用破碎的陶片替代砭石进行临床医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直到现在,在广西民间还流行着陶针疗法。<br>    ……
展开
目录
    上篇  总论<br>    第一章  针法起源与发展<br>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br>    第一节  毫针的形态、规格和材质<br>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br>    第三节  针刺基本操作<br>    第三章  针刺特殊情况处理<br>    下篇  各论<br>    第四章  古代毫针刺法<br>    第一节  病位浅深刺法<br>    第二节  局部多针刺法<br>    第三节  透穴刺法<br>    第四节  其他刺法<br>    第五章  古代单式补泻针法<br>    第一节  徐疾补泻法<br>    第二节  开阖补泻法<br>    第三节  呼吸补泻法<br>    第四节  迎随补泻法<br>    第五节  提插补泻法<br>    第六节  捻转补泻法<br>    第七节  平补平泻法<br>    第八节  阴阳补泻法<br>    第九节  营卫补泻法<br>    第十节  九六补泻法<br>    第十一节  三刺补泻法<br>    第六章  复式针法<br>    第一节  烧山火法<br>    第二节  透天凉法<br>    第三节  青龙摆尾法<br>    第四节  赤凤迎源法<br>    第五节  白虎摇头法<br>    第六节  苍龟探穴法<br>    第七节  龙虎交战法<br>    第八节  子午捣臼法<br>    第九节  龙虎升降法<br>    第十节  运气法<br>    第十一节  纳气法<br>    第十二节  留气法<br>    第十三节  交经法<br>    第十四节  汗吐下三法<br>    第十五节  子母补泻法<br>    第十六节  纳支补泻法<br>    第七章  当代名家针法<br>    第一节  承淡安针法技术<br>    第二节  任作田针法技术<br>    第三节  朱琏针法技术<br>    第四节  焦勉斋针法技术<br>    第五节  石学敏针刺技术<br>    第六节  马瑞林针法技术<br>    第七节  王乐亭透针技术<br>    第八节  冯润身针法技术<br>    第九节  陆瘦燕烧山火、透天凉技术<br>    第十节  司徒铃针法补泻技术<br>    第十一节  楼百层烧山火、透天凉技术<br>    第十二节  郑魁山针法技术<br>    第十三节  陈应龙针法技术<br>    第十四节  赵辑庵补泻手法<br>    第十五节  杨甲三进针技术<br>    第十六节  程莘农针法技术<br>    第十七节  郭效忠针刺有效点技术<br>    第十八节  管正斋针法技术<br>    第十九节  刘天健行针技术<br>    第二十节  于书庄针法技术<br>    第二十一节  王岱跳动穴针法技术<br>    第二十二节  方吉庆凤凰展翅补泻手法<br>    第二十三节  林文仰无痛进针技术<br>    第二十四节  贺普仁三通法技术<br>    第二十五节  孙明一呼吸法技术<br>    第二十六节  王启明针法技术<br>    第二十七节  张缙控制针感技术<br>    第二十八节  黄圣源阴阳补泻技术<br>    第二十九节  谢国荣针法技术<br>    第三十节  陈克彦徐疾补泻技术<br>    第三十一节  郑毓琳针法技术<br>    第三十二节  凌剑武家传针法技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