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梅花针疗法的历史
梅花针系皮肤针之一,运用梅花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梅花针疗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在古代因梅花针以五枚短针集束一起,右手拇、食指捏、持直接刺向皮肤;或将集束之针安装于针柄,叩打皮肤,故又称丛针。因其五枚针尖围列似梅花而得名。此针由古之毛刺、扬刺发展而来。《灵枢·官针》中就有“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和“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的记载,其中“刺浮痹皮肤”已明言皮肤针,而“正内一,傍内四”恰如梅花五枚针。除此之外,《灵枢·官针》还载有:“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其原理是通过针的刺激疏通经络,调节免疫,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激活神经元,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后人就是根据这些记载而发展创制了现在的梅花针。因其针刺时不甚疼痛,也适用于儿童,所以也叫小儿七针;还有认为这种疗法是通过神经系统而起作用,又称为刺激神经疗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