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概述
医事传略
二、对针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1956年6月,上海卫生局接受任务,筹建上海中医学院,先开办西医学习中医的中医研究班。李教授调到以章巨膺主任为主组成的教学筹建组,协助开展西学中的教学。1958年上半年,李教授去南京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进修(与奚永江老师一起),回沪后,开办各种类型的针灸学习班,还与上海教学模型厂合作,创制不同种类的针灸经穴模型,从“石膏人”、“塑料人”到“玻璃人”,为形象化教学迈出新的一步。
1958年,陆瘦燕、裘沛然老师都结束私人开业,进入中医学院工作,此时广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基础课教师也在学习和研究针灸,李教授与本院及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解剖学教授合作,进行系统的经穴解剖,从此我国才有了自己进行尸体解剖的经穴资料,改变了沿抄日本人著作的旧貌。
李教授学习南京办学的经验,向老一辈针灸家李春熙老师学习,从而熟悉了该派针灸的学术特色。当时全国号召西医学习中医要“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李教授认为,这不仅是对西医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中医的要求,他正是从这方面作了加倍的努力。
穴位研究不仅是为了搞清穴位局部的结构,更重要的则在于弄清楚原有的理论体系,不能满足于当时只把针灸看成是一种疗法,应当研究其理论。如果将原有理论放弃在一旁,当然就称不上“学”。因而他从经络理论人手,系统全面地进行钻研,如“是动”“所生病”的问题,经络与营卫气血关系问题,皮部、根结、标本、关阖枢等问题。这些内容,在以往针灸书中都避而不谈,新派的针灸书甚至连经络概念都不提。而李教授非但谈经络,而且要把它讲全。经络不只是一些经穴连接线,而是有其丰富的内涵,只有从整体去探讨才能理清它的完整意义。
学科发展了,理论也得以深化了。上海中医学院针灸专业于1960年开始单独招生,在课程建设上,由一门《针灸学》分化为《经络学说》(后改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法》(后改为《刺法灸治学》)和《针灸治疗学》四门。李教授认为,课程的分化既要符合学科的发展,又要符合教学的规律,不能为分而分,不能忽视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