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31053
  • 作      者:
    陆瘦燕, 朱汝功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朱汝功,1913年出生在江苏省奉贤县三官堂(今上海市奉贤区光明乡)一个教师家庭,从奉贤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奉贤南桥女校任教。抗战爆发后到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41年毕业后在奉贤南桥镇开业,诊务兴盛。
  1943年,与陆瘦燕结为伉俪,婚后在上海八仙桥各自设诊行医。在五十年代,陆瘦燕和朱汝功的针灸诊所在上海颇负盛名,夫妇二人共同兴办的针灸函授教育更是名闻遐迩,影响深远。1960年,朱汝功接受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的聘请,任针灸科副主任。1979年以后,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室主任,上海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杂志及上海针灸杂志编委等职务。1986年起赴美国,历任美国针灸医学会第六届副理事长,美东针灸医师联合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兼学术研究部主任,美国针灸医学会第七届第一副理事长,美国针灸医学会第九、第十届理事等职,为传播和发扬针灸医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陆瘦燕(1909~1969年),著名现代针灸学家。出生在上海嘉定一个针灸医师家庭。生父李培卿(字怀德,1865~1947年),医术高超,有“神针”之誉。 陆瘦燕偕夫人朱汝功在针灸临床、教学和针刺手法的研究中有诸多探索和成就,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制“瘦燕式”金.银质毫针及各种规格的不锈钢毫针;设计创制了我国第一台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和我国第_套脉象模型,重视经络,全面切诊,整体治疗,善施针法,提倡温针,伏针、伏灸,形成自己特有的流派风格。 1960年,全国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瘦燕被任命为系主任,后又兼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集医、教、研于一身。 陆瘦燕著述颇丰,主持编写了“针灸学习丛书》,先后出版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专著,作为学习针灸者和针灸工作者的参考读物,对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被国外出版社多次翻印发行,影响极为深远。
展开
内容介绍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分两篇。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从经络学说、经气、十二经脉、腧穴、针刺手法、灸法等方面,引经据典,科学地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针灸临床带教录篇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对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内容丰富,理论透彻,适合于中医针灸学研究者、针灸执业医师及中医针灸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纪念著名针灸临床家、教育家陆瘦燕先生百年诞辰。
展开
精彩书摘
  针灸学研带教录篇
  一、经络学说的探讨及与针灸疗法的关系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在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中,一直起着指导作用。如失去经络学说的指导,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依据,在干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所以《灵枢·经别篇》日:“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明代马元台亦日:“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由此可见,经络学说乃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经络学说的起源及其与针灸的关系
  经络学说虽与中医各科皆有关系,但是从经络现象的具体表现来看,笔者认为经络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的关系十分密切。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在腧穴定位定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腧穴最初是以“按之快然”“以痛为输”的形式被人类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革,冶金术的进步,针灸的器具也有了重大的革新。九针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上古时代盛行的砭石。针灸工具的进化,无疑促进了当时针灸医学的巨大发展。
展开
目录
针灸学研带教录篇
一、经络学说的探讨及与针灸疗法的关系
二、经气的探讨
三、十二经脉病候析解
四、腧穴的命名
五、“五输穴”的意义及其应用
六、论针灸的辨证论治程序及处方配穴原则
七、略论毫针基本手法与平补平泻及平针法
八、针刺辅助手法的探讨
九、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
十、针刺复式手法的组合与应用
十一、针刺“得气”与“行气”
十二、谈谈留针、温针、伏针、伏灸
十三、谈灸
十四、《金针赋》增注

针灸临床带教录篇
十五、针灸临床体会点滴
十六、经络“导气”针法(行气法)的感觉循行与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之临床观察
十七、“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临床效果的初步观察
十八、“烧山火”“透天凉”两种针刺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
十九、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二十、针灸治疗面瘫的初步观察
二十一、哮喘116例临床疗效观察
二十二、哮喘的针灸治疗
二十三、目疾的针灸治疗
二十四、肿胀的针灸治疗
二十五、痹病的针灸治疗
二十六、腰痛的针灸治疗
二十七、对麻风病的认识和治疗
二十八、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食管癌、胃癌临床及免疫指标初步观察
二十九、灸疗小儿偏坠症15例的疗效介绍
三十、怔忡的针灸治疗(附惊恐)
三十一、痿病(痿蹙)的针灸治疗
针坛贤伉俪百年写传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