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虚者灸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939488
  • 作      者:
    周立华主编
  • 出 版 社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灸疗,是我国的宝贵遗产,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它利用简单的艾绒熏灸,以艾的温热作用和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既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无创伤优势。其操作简便易学,疗效可靠,价格低廉,易于推广。本书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简单通俗地阐述了虚弱性疾病的症状、灸疗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描述了各种虚弱性疾病的灸疗方法,易于患者及家人操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周立华,男,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学会委员,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科研课题9项,主编、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30余篇。在针灸临床与科研、经络实质、状态医学、心脑同治、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和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
展开
内容介绍
  《虚者灸之》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简单通俗地阐述了虚弱性疾病的症状、灸疗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描述了各种虚弱性疾病的灸疗方法,易于患者及家人操作。《虚者灸之》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浅显易懂,便于读者掌握,不仅是广大虚弱性疾病患者及灸疗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可供从事虚弱性疾病治疗研究的医务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6,晕灸的预防和护理:晕灸的发生,多是由于第一次施灸,或患病日久、体质虚弱、对痛觉敏感、过于疲劳、有恐惧感,以及艾灸时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所致。艾灸时艾炷过大,火力过重,患者也易出现晕灸,其主要症状为心慌汗出、手足发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这时应立即停止施灸,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7,注意灸后的处理: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甲紫,并以纱布包敷。如为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保持疮面清洁,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四、材料与制作方法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灸法所用的原料不断进行试用及筛选,不断赋予灸法新的内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灸疗除以艾叶作为主要材料外,其他火热灸法尚有用硫黄、黄蜡、烟草、灯心草、桑枝、桃枝等作为灸疗材料,非火热灸法尚有用毛茛叶、吴茱萸、斑蝥、白芥子、甘遂等作为灸疗材料。以下主要对艾叶这种施灸材料进行阐述。
  1,艾叶: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别名:蕲艾、艾蒿、冰台、医草、灸草、黄草。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高60—120厘米,叶形为羽状深裂,裂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的花,有圆筒状的花冠,其中排列着小头状花序,艾叶有芳香性气味。在农历的四五月间,当盛开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展开
目录
上篇  虚弱性疾病
一、历史渊源
二、病因病机
三、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
四、临床表现
五、治疗方法
六、灸法治疗虚弱性疾病的历史
七、灸法治疗虚弱性疾病的作用
八、灸法治疗虚弱性疾病的现代研究
中篇  灸法
第一章  灸法基础知识
一、起源与发展
二、作用机制
三、注意事项
四、材料与制作方法
五、种类与应用
六、取穴标准
第二章  经络穴位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十五、常用奇穴
下篇  常见虚弱性疾病灸法治疗
第一章  内科
气虚感冒
咳嗽
肺结核
慢性支气管炎
哮喘
胃痛
腹痛
腹泻
便秘
胃下垂
腹胀
痢疾
消化不良
慢性肝炎
头痛
眩晕
失眠
心悸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
中风
中风后遗症
白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高血压
消渴
肿瘤术后
第二章  外科
脱肛
疝气
慢性前列腺炎
压疮
痔疮
肩关节周围炎
软组织损伤(陈伤)
足跟痛
疖肿(正虚毒恋型)
手发背(气血不足型)
瘰疬
第三章  妇科
子宫脱垂
痛经
胎位不正
不孕症
外阴白色病变
缺乳症
崩漏
产后尿潴留
闭经
盆腔炎
带下病
乳腺增生
第四章  男科
阳痿
遗精
早泄
缩阳症
男性不育症
乳房异常发育症
慢性前列腺炎
第五章  儿科
小儿长期感冒
小儿慢性咳嗽
小儿长期腹泻
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夜啼
小儿遗尿
第六章  五官科
内耳眩晕症
耳鸣、耳聋
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鼻炎
慢性喉炎
牙痛
近视
落枕
复发性口腔溃疡(口疮)
第七章  皮肤科
神经性皮炎
白癜风
银屑病
第八章  其他疾病
亚健康状态
疲劳综合征
免疫功能低下
性冷淡
肥胖症
更年期综合征
水土不服
艾滋病(体虚状态)
附录
附录一  保健灸
附录二  全身经络穴位参照图
附录三  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录四  穴位索引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