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晕灸的预防和护理:晕灸的发生,多是由于第一次施灸,或患病日久、体质虚弱、对痛觉敏感、过于疲劳、有恐惧感,以及艾灸时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所致。艾灸时艾炷过大,火力过重,患者也易出现晕灸,其主要症状为心慌汗出、手足发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这时应立即停止施灸,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7,注意灸后的处理: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甲紫,并以纱布包敷。如为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保持疮面清洁,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四、材料与制作方法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灸法所用的原料不断进行试用及筛选,不断赋予灸法新的内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灸疗除以艾叶作为主要材料外,其他火热灸法尚有用硫黄、黄蜡、烟草、灯心草、桑枝、桃枝等作为灸疗材料,非火热灸法尚有用毛茛叶、吴茱萸、斑蝥、白芥子、甘遂等作为灸疗材料。以下主要对艾叶这种施灸材料进行阐述。
1,艾叶: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别名:蕲艾、艾蒿、冰台、医草、灸草、黄草。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高60—120厘米,叶形为羽状深裂,裂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的花,有圆筒状的花冠,其中排列着小头状花序,艾叶有芳香性气味。在农历的四五月间,当盛开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