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第一章 绪论
拔罐疗法是以特制的罐或茶杯、罐头瓶、药瓶等代用品为工具,用燃烧、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人体表面穴位或治疗部位上,产生广泛刺激,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并以此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该疗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器具使用方便,安全,治疗范围广,疗效迅速且无痛苦和副作用,故不仅临床医师喜用,普通大众应用也甚广,尤其在家庭医疗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 拔罐疗法源流
拔罐疗法历史悠久,晋代的《肘后方》介绍其用于外科吸脓;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也已有了用它治疗痔疾的记载。当时古人多以牛、羊等的角作为工具,故称其为“角法”。随着这种疗法的发展,它从理论、操作和临床上都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如唐朝太医署在医科中已专门设立了角法(拔罐疗法)科,并规定学制为两年,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在清代以前,虽然罐具、吸拔方法等方面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临床应用却总不离治疗痈疽疮疡这类外科阳热实证的范围。清代的一大突破即是将拔罐疗法应用至内科病症,大大丰富了它的临床适应范围。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详细记述:“以小纸烧见焰,投人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对民间疗法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提高,使得拔罐疗法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不仅拔罐方法多样,拔罐形式也扩展至与磁疗、电疗、按摩、针灸、刮痧、理疗照射等多种手段相结合,适应证也有上百种。拔罐疗法还被传授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俄罗斯、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造福于世界人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