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初识手珍
第一章 手诊的基础知识
手诊简介
手诊是运用视觉和触觉的途径,依据手上不同部位的征象,进行疾病的预测、诊查、治疗,以了解人体健康或疾病状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它通过对手形、指形、指纹、掌纹、手色、指甲等各方面的观察,全面搜集诊断依据,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全息医学为基础,中西医结合运用,动态而直观地揭示人体状况的发展趋向,从而为保健治疗提供了客观而丰富的诊断资料。
人类认识自然,80%以上信息都经由视觉获得,无论西医的“视、触、叩、听”,还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观察人体表征的诊病方法均列首位。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手诊,是指对手部的望诊,它主要分为气色形态、手纹和手形三大类。
手与人体内脏、经络和神经都有着密切联系,而各种疾病跟内脏器官也有联系,所以,如果体内有潜在的病理变化,不论是早期的、发展中的,还是晚期的,都会或隐或现地在手上反映出来,留下不同的印记,从而给我们诊断疾病时提供依据。具体到掌纹来说,它的形状由遗传决定,一般比较稳定,但当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就会发生改变,这就提醒我们身体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灵枢·本脏篇》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其病矣。”《灵枢·五色篇》中进一步指出:“以五色命五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难经》中提出“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这些都说明了,观察体表特征即可了解体内的健康状况。
手诊给我们提示了身体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发病的信号。学习和研究手诊,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体质现状和预测病情,了解先天禀赋、“七情”活动、发病状况、病势趋向以及各种隐藏的疾病等,不但给医务人员的诊病提供了线索,同时还有助于个人对自身健康的了解,以便及早进行自我调控,防患于未然。
需要说明的是,手纹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健康。健康的身体必须靠个人去调理、去锻炼,以促使身体的健康向有利的方向转化,用这种辩证的态度研究手诊医学才是正确的。
手诊理论基础之一——解剖学
解剖学是关于人体结构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手部的组成结构,以及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手诊医学奠定理论基础。
我们通常说的“手掌”是指从腕部横纹到手指末端这一部位。分布在腕部前端的骨骼共有27块,其中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它们是手掌活动的主要支撑部分。
手部肌肉共分为三群:第一,外侧群,位于拇指侧,形成隆起的部分称“大鱼际”;第二,内侧群,位于小指侧,形成隆起的部分称为“小鱼际”;第三,中间群,位于手掌中心,统称手掌内部肌肉。掌背虽然比较消瘦,却有来自前臂的20条肌肉。手部的肌肉决定了手功能活动的精巧有力。
来自桡动脉、桡静脉、尺动脉与尺静脉的血管,供应着手部血液循环,它们在掌心形成深、浅两个弓形,并在上面分出许多细支直至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与来自腋窝、肘窝的淋巴腺内流动的淋巴液一起,保持手部良好的血液循环与营养供应,为手部提供运动能量。
手部的神经主要是来自前臂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它们像血管那样层层分支直至末梢,是大脑向掌部传递命令的渠道和营养调节控制系统。
手部皮肤分为真皮层和表皮层两部分。手指和手掌的皮肤组织紧密,并且指掌皮肤没有毛:汗腺很丰富。在表皮层有明显的纹理,能耐受较大的压力,使手掌握物时有力且不易滑脱。人类皮纹的生成与基因遗传和胚胎发育有密切的关系。手部皮肤的纹理开始于胎儿第6~7周,6个月发育基本完成。手掌腹面分布着指纹和掌纹,指掌纹最下一层是皮肤的基网底,称做“肤纹”,它与基因遗传密切相关;而肤纹之上的表层线纹,才是我们观病、诊病的重要依据。研究证明,指掌的皮纹定形之后不会有太大变化,而掌部表层的线和纹却会因为受到人体外部或内部的刺激和干扰,发生显性或隐性的改变。因此,我们结合相关体表特征,就可以预测、诊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手诊理论基础之二——经络学
经络学是阐明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规律的一门学说。《灵枢·经别》指出: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系统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身体健康。
手部共有六条经络通过。手指位于人体末端,远离心脏,是阴阳经脉气血起始交接的部位。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心经止于小指少冲穴,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少泽穴。
双手共有12条正经经脉的86个经穴和224个奇穴,手部的穴位与体内所有器官均有关系。手掌连结着人体的前部器官,手背连结着人体的后部器官。
由于手上经络的循行、穴位的集中,五个手指可分别代表不同的身体系统,拇指为肺经循行部位,与呼吸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食指为大肠经循行部位,联系着消化系统;中指为厥阴经循行部位,主要反映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健康状况;无名指为少阳经循行部位,关系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小指为太阳经和少阴经循行部位,可以反映心和小肠,肾和膀胱的病变,主要联系着循环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另外,大鱼际为太阴经循行部位,反映消化系统的病变;小鱼际为少阴经循行部位,反映肾功能的强弱。
因此,身体内部任何一个部位有无异常都可由经络穴位传递到手部,疾病的信号更会通过神经、血管和经络反映到手掌的不同部位上来。手掌上不同部位的变化,其中特异性和规律性的改变,就是望手诊病的根本依据。
中国科学院祝总骧教授应用隐性循环感传线、低阻抗线和高振动、声线三种现代生物物理学的方法,测出人体的14条经络线,完成了针灸经脉的科学验证,从而为手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依据手部不同部位的表征变化推测身体的健康状况,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诊病方法。
手诊理论基础之三——生物全息学
生物全息理论是我国科学家张颖清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揭示了生物体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对应性。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同,并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全息学认为,每一个机体包括成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组成的,任何一个全息胚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在每个全息胚内部镶嵌着机体各种器官或部位的对应点,这些对应点分别代表着相应的器官或部位。全息胚犹如整体的缩影。在全息胚内,各个对应点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每一个对应点的特性都与其对应器官或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因此,其内不仅含有全身的遗传信息和生理信息,而且在病理条件下,全身或局部的病理信息,也相应地出现在全息胚或其对应点内。因此说,一个全息胚包含有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定位图谱,即反射区分布图。
全息生物学的基础奠定在人体穴位分布规律,尤其是第二掌骨节肢穴位系统之上。手部第二掌骨节肢的穴位分布经典地体现了生物全息律,它是人体较小的一个节肢,并具有全息胚的特征。根据穴位分布全息律,第二掌骨侧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穴”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的中点是“肺穴”,“胃穴”与“足穴”的之间依次是“脐周穴”和“腰穴”。这里人体有关部位穴位各对应于人体的相关部位,如“足穴”对应足部、“头穴”对应头部等。据此,就可根据这种对应的相互关系进行诊断和治疗。
除手部第二掌骨节肢之外,人体的足、耳、面、舌等部分也是人体的全息胚,每一个全息胚都自成体系,能全面地反映整体的状况。
由于手部所具有的全息性,使通过对手部信息的诊察,就可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成为可能。它为我们早期正确预测疾病,进行病理分析提供了直观和客观的依据,也为我们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手诊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使手诊学早期预测成为现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