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诊法辑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30353
  • 作      者:
    王赋斌,范小苒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自古医家通经典,发皇古义融新知。
展开
内容介绍
    本着实用的原则选用百家医籍古训医案。传统的经典选读、必读类图书,都是按原著章节顺序,从中选取作者认为是重点的章句,加以诠释,读者只能是懵懂地背经文,间或明其大意。本丛书的特点则是遵循实用性原则,循序渐进地选用百家古训(可以说具体查阅的古医籍本),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br>   再者,背经典、读古训,关键是要“用得上”。本书对每一个知识点按原文、注释、语译、病案举例、中医解析的格式顺序编写,还有作者体会、经验和发挥,读者既可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记忆,又可用中医古训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读古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在学习中医、应用中医时能“用得上”,这是《传承中医》又一特色。虽然此丛书看似平铺直述,读后却有“平常之处见崎崛”的感受,回味绵长。<br>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书与读案相结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古有“读书不如读案”之说,此丛书通俗诠释古人诊病用药之玄机,令读者在短时间内领悟经典妙用。<br>   总之,此丛书“传”古训之精华,集百家之验案,“承”国医之精粹,理论联系实践,相信广大读者能得到读书的实惠,体会到开卷有益。
展开
精彩书评
  国学中医,亟待传承,勤学勤思,方有所成。<br>    --国医大师 周仲瑛<br><br>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传承中医,弘扬国粹。<br>--国医大师 朱良春<br><br>    《传承中医》典藏版采用古训+医案的方式读后确有“平常之处见崎崛”之感。<br>    --《中国中医药报》报社 常宇<br><br>    《传承中医》传古训之精华,承国医之精粹实属当今中医书籍中难得之佳作。<br>    --道少斋主人 毛以林
展开
精彩书摘
  诊法概述<br>    四诊提要<br>    【原文】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br>    【注释】①指:切脉与按诊。②合色脉:意即色脉合参,诊断学术语。即诊色与诊脉相结合,综合判断病情变化。<br>    【译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神情,全身和局部的形态;凭听觉和嗅觉听病人的语言,嗅气味的变化;仔细询问病人或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经过;用手指切按病人的脉搏、脘腹和其他部位。这就是中医临床上的诊法。熟悉和掌握中医诊法,目的是为了认识疾病的本质,找到疾病的病因病机,只有综合望、闻、问、切收集到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才能对病症做出正确的诊断。<br>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答日:夫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验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为神且明矣。<br>  ……
展开
目录
诊法概述<br>四诊提要<br>诊病方法<br>四诊主次<br>四诊合参<br>结语<br><br>望诊篇<br>望诊提要<br>望诊内容<br>望神<br>望色<br>望面部<br>望形体<br>望姿态<br>望舌<br>望小儿指纹<br><br>闻诊篇<br>闻诊提要<br>闻诊内容<br>听声音<br>听语言<br>闻呼吸<br>闻哮喘<br>闻咳嗽声<br>闻呃逆、嗳气及呕吐<br><br>问诊篇<br>问诊提要<br>问诊方法<br>问诊须知<br>问诊内容<br>问寒热<br>问汗<br>问(头身)疼痛<br>问二便<br>问睡眠<br>问饮食<br>问月经<br>问带下<br><br>脉诊篇<br>脉诊的部位<br>脉诊的方法<br>正常脉象<br>参考文献<br>附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