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六脉玄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28848
  • 作      者:
    邹运国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六脉玄机》要旨乃为:
  一、应区别春、冬、内、外六种不同的脉象;
  二、必知晓“上、下、来、去、至、止”六字持脉大法;
  三、要明白左右两手寸、关、尺六位脉的生理意义:
  四、须理解“常以平旦、脉应四时、虚静为保、脉合阴阳、知内知外”的六大诊脉原则。
展开
内容介绍
  《六脉玄机》以《濒湖脉学》和《脉诀汇辨》为基础,采撷各家学说,结合祖传和师授的论脉精华与临床经验撰写而成。简要介绍了脉学的起源与发展,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脉学的基本内容;重点论述了六脉(左右手寸关尺)在中医诊断上的重要地位;以“歌诀”和“释义”的编写方式,详细阐述了常见的27种脉象和凭脉断病、参考脉等内容;书中还选编了极具临床意义的典型医案。《六脉玄机》内容丰富,博古通今,写作手法“亦文亦医”,可读性强,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适于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也是中医临床医师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脉学渊源
  脉学是一门了不起的科学。无论是在继承和(或)发展科学的时候,人们总不能只做些马后炮式的事后诸葛大论。科学应是有预见性的。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哪一门学科能经历几千年的研究而未见冰释的,然而脉学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周易》也是其中之一)。
  何剑说:“岐黄当日的神明天从,造就了脉学的博大精深;扁鹊的入虢之诊,体现了脉学的神乎其技。它不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且风吹浪打,岿然独存,唯有《周易》能与之媲美,中医学与之派对”。事实上,中医的脉学不仅古老、神奇,而且省时、准确,它不仅是中国特有的,还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它在中医学领域中,默默无闻地贡献着,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覃修阳先生说:“只要中医学还存在,就不能让脉学失传。原因在于,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除了《神农本草经》之外的其他三部,都是脉学的经典理论。中医脉学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且独树一帜,枝繁叶茂,它成功地庇护了中医学这片辽阔的沃土及土地上的一切生机”。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中医脉学的历史。
展开
目录
第1章 脉学渊源
第一节 脉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晋隋唐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清时期
六、现代
第二节 脉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一、脉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二、脉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第2章 诊脉纲要
第一节 六脉的含义
一、六脉的由来
二、脉象形成的原理
三、六脉十要
第二节 诊脉须知
一、诊脉手法
二、诊脉部位
三、诊脉时间
四、诊脉体位
五、脉象要素
六、脉学的现代应用以及展望
七、医患之间
第三节 临床思维
一、诊脉的意义
二、脉症从舍
三、脉学的思维方法
四、脉学的学习方法

第3章 脉学基础
第一节 经脉与脉气
一、经脉
二、脉气
第二节 部位与诊法
一、部位
二、诊法
第三节 五脏平脉
第四节 时令变脉
第五节 辨脉提纲

第4章 常见脉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四纲脉
一、浮脉为阳
二、沉脉为阴
三、迟脉为阴
四、数脉为阳
第二节 八领脉
一、滑脉为阳中之阴
二、涩(潘)脉为阴
三、虚脉为阴
四、实脉为阳中之阳
五、洪(钩、大)脉为阳
六、微脉为阴
七、弦脉为阳中之阴
八、缓脉为阴
第三节 其他常见脉象
一、长脉为阳
二、短脉为阴
三、紧脉为阴中之阳
四、芤脉为阳中之阴
五、革脉为阳中之阴
六、牢脉为阴中之阳
七、濡(软)脉为阴中之阴
八、弱脉为阴
九、散脉为阴
十、细(小)脉为阴
十一、伏脉为阴
十二、动脉为阳
十三、促脉为阳
十四、结脉为阴
十五、代脉为阴
第四节 六脉归宗
一、三才四维论
二、脉学归宗

第5章 凭脉断病
第一节 断病脉
一、外感
二、内伤
三、疑难杂症
四、特殊类型
第二节 妇儿脉
一、妇人脉
二、小儿脉
第三节 奇经脉
第四节 至数脉
第五节 真脏脉
第六节 素问脉

第6章 参考脉
第一节 病因脉
第二节 江湖脉
第三节 寿元脉
第四节 太素脉
一、五阳
二、四阴
三、四营
第五节 汤头脉
第六节 流年脉

第7章 医案选录
第一节 祖传师授医案选录
一、突发病
二、内科疾病
三、妇科疾病
四、外科疾病
五、真脏气泄
第二节 全国名医医案选录
一、内科疾病
二、外科疾病
三、妇科疾病
四、儿科疾病
五、运气类
附录A 中医病案书写内容提纲及要求规范
附录B 医学生美德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