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既然是脏腑经络的概括,所以,它以手足的三阳经分司六腑,以手足的三阴经分司五脏。六经为病以后,则反映脏腑经络为病的各自特点,又各有其范围而井然不紊,使人在辨证时才有可循之证与可治之法。然而,六经之间彼此并不孤立,有其内在的联系,因而脏腑经络是相互沟通的,以达成脏腑表里之义。例如: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肾与膀胱相联系。因而在生理上,脏腑相互为用;在病理上而又互相影响。从正邪斗争判断两经之关系,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说,因此,太阳为病有飞渡少阴之邪,而少阴病中亦有外出膀胱之热,反映了脏腑表里,相互为病之机,对指导临床有其意义。为了说明脏腑为病的表里关系起见,附下述病例论证。
病例
唐某,男,年逾古稀,冬月患感,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羚翘解毒丸数粒,病未愈而精神甚疲,且手足发凉。其子恳亲诊,切脉未久,即侧头欲睡,握其手,果凉而不温,其脉不浮反沉,视其舌则淡嫩而白。语其子日:太阳表证初现,即见少阴虚寒脉证,肾阳已拔,邪将内陷。法当急温,以回阳为急务。为疏四逆汤,服一剂而神旺,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六经除阴阳脏腑相互表里以外,同时六经还有内司“六气”的学说,在辨证论治中,也有指导意义。如太阳之气寒、阳明之气燥、太阴之气湿等。所以,太阳之为病,寒水之证为多,而阳明之为病,燥热之证较广,这就是经病及“气”,反映出来气病特点的缘故。其它诸经之气,以此而类推。由此可见《伤寒论》一方面论六经外感之邪,一方面又论六经所病之气,内外相因、标本互见,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这种脏腑经气的学说,如张隐庵、陈修园等人,都有极其精辟的论述,所以,被看成《伤寒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经辨证,统一了伤寒与杂病之争,也统一了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之争,何以见之呢?因为八纲辨证,也是从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阳经主表,阳明经主里,此乃表里病位之纲;阳经为病多热,阴经为病多寒,此乃寒热病情之纲;阳经病抗邪有力多实证,阴经病抗邪无力多虚证,此乃虚实病势之纲;三阳经病,为病发于阳,三阴经病,为病发于阴,此乃阴阳病性之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