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闲斋医案医话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16768
  • 作      者:
    何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余开始写作迄今已有30多个寒暑了。书中部分内容除被多家杂志公开发表外,卷一“中医刍言”的前半部分和卷六的“医林传奇”,1997年12月还承台湾中国医药学院的黄维三教授所审阅,黄教授审阅后作了过高的评价,他在给余的来信中谈到:“兄不忘发扬吾国传统文化,自修中医具如此造就,殊令人钦佩不已。大作中医刍言及自修成功之路,经拜读一过,见文笔流畅,每每引人人胜,自不待言,所述验案,叙述精详,辨治审慎,方药清晰,足见胆大心细,基础深厚,所以每奏奇功也。”全书内容2009年2月又承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车镇涛教授(院长)所审阅,车教授审阅后高兴地题写了“抒发精辟见解,促进中医发展”的赞美之词。车、黄两位教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誉满全球,时值余整理修订拙著之际,特增片言略表衷情,以示不忘尊师重道之意也!
展开
精彩书摘
    血瘀证治的分型<br>    血瘀与瘀血不可混为一谈,它们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血瘀是指血液虽行常道,但瘀而不畅。导致血流不畅的原因,大体有气虚、气滞、湿盛、寒凝、热壅五个方面。由于血流不畅,络脉阻塞,使局部或某脏器之内有血瘀停滞的现象。瘀血是指因络破其血溢出脉外,离经之血停留在体内或脏腑之间,未被排出和吸收而言。二者的脉因证治不完全相同。本文拟从血瘀着手,在分型中采取举隅的方法略述概要。<br>    1.气虚血瘀<br>    本型血瘀的病因是元气虚弱。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又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血瘀在临床上既可见到元气虚的症状,如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又可见到因血流不畅而导致机体失于濡养的症状,如颜面无华、口唇紫绀、手足麻木等。舌苔白,脉搏软弱或沉细。治用补气活血法,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续断等,成方用补气活血饮(补气活血饮为自拟方,由黄芪60克,党参30克,续断20克,当归15克组成)加减。
展开
目录
卷一 中医刍言<br>前事不忘,后事之师<br>勤求古训,博采众方<br>慎思守志,医德常存<br>防风通圣散一方多用<br>解毒消炎丸辅佐治疗疫毒痢<br>阳和解凝酒辅佐治疗阴疽<br>芦荟散辅佐治疗黄水疮<br>马钱子散辅佐治疗痹证<br>以桉树叶为主治疗百日咳<br>肺心病方<br>冠心病方<br>牙痛验方<br>扬圣酒<br>中医的辨证与治则<br>血瘀证治的分型<br>中风偏瘫的证治<br>温病的通阳与温阳<br>呕吐不止于胃,而又不离于胃<br>中医治疗的范围相当广泛<br>中医在不同地区的用药原则<br>癫狂不嫌重剂<br>附子与多种寒凉药的临床运用<br>伤寒方与温病方的混合运用<br>经方与时方的混合运用<br>临证用药多而不乱<br>临证用药少而不漏<br>临证用药轻可去实<br>病杂药亦杂<br>腻苔快治<br>脏器疗法<br>非典治法<br>饮食疗法与药物疗法<br>人的衰老与养生之道<br>阴阳是有物质基础的<br>常变学说<br>谈中医发展的方向<br>中医国宝不能丢<br>医圣仲景不能贬<br>谈当代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br>香港中医将来兴旺<br>人的知识从学习中来<br><br>卷二 痹证探幽<br>用常变学说对《素问·痹论》内容作探讨<br>痹证条辨<br>痹证历节的中医药疗法<br>痹证历节的预防措施<br>痹证历节的病案<br><br>卷三 乙肝发微<br>中医文献对黄疸、疫毒和胁痛的认识<br>治疗乙型肝炎的用药原则<br>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的化验指标异常<br>顽固性乙型肝炎先从调和阴阳论治<br>乙肝大小三阳和健康带菌者的不同治法<br>乙型肝炎患者的自我保护<br>乙型肝炎病例<br><br>卷四 水湿新论<br>水气湿气属常象<br>水害湿邪属变象<br>水害湿邪的治疗方法<br>水害湿邪病案<br><br>卷五 阴疽论治<br>阴疽常变论<br><br>卷六 医林传奇<br>第一回 训巫医改邪走正轨,治惊风用药论缓急<br>第二回 察病情须先入心坎,书奇方服后解疑团<br>第三回 遇怪证潜心探原委,抛虚名医林树新风<br>第四回 谈痿废病因有两种,论治法不独取阳明<br>第五回 蒙患者使其勿忧虑,治肝病效法前圣言<br>第六回 逢危病胆大心欲细,用妙方药轻效甚灵<br>第七回 阴茎收缩嘱勿惊恐,医家辨治须明病因<br>第八回 治病不凭药价贵廉,获效全在辨证准确<br>第九回 除余邪首选清络饮,辟众议巧加附子药<br>第十回 治疖病须辨类似证,创新方遵循简便廉<br>编后赘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