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继承家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书风似其父,然更具逸气,进一步扭转了当时的古拙书风,称为“破体”。他兼精诸体,尤以行草见长。
南北朝的书法,风格多在“二王”的影响之下,不同体式、不同流派的作品各异其趣,书法作品大都出自无名书法家之手。僧人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其书法深得家风,他写的《千字文》极为后人推崇。南北朝因地理划分为南北两派:南朝碑少帖多,其书清丽飘逸;北朝碑多帖少,其书挺拔劲健。以魏碑为代表的北碑书法体格高峻,形质爽朗,笔势雄浑。魏碑的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王虔僧和萧子云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隋唐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唐代专设“书学”,书法被定为学校的学习课目,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达到新的高度,对日本书法的影响也肇始于此。唐代书法承晋韵,其楷书雍容华贵,庄重沉稳,可以“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欧阳询以楷书为最好,被推为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世南是唐太宗的老师,其书法笔圆体方,外柔内刚,传世名作有《孔子庙堂碑》;褚遂良书习王羲之,其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温雅而美丽多方,代表作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薛稷的字“用笔纤瘦”,开后世瘦体之先河,其传世作有《升仙太子传》等。
中唐的楷书代表人物是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二人并称“颜柳”。颜真卿“萧然于绳墨之外”,大胆创新。他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把楷书的横划写得细瘦,点竖撇捺则写得肥壮,字体道劲健壮,宽博规整,世称“颜体”。颜氏作品很多,著名的如《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颜氏家庙碑》等。与颜真卿相呼应的是柳公权,他锐意革新,独创“柳体”,其楷书横竖均匀硬瘦,点画皆有骨鲠,方起圆结,精悍利落。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符磷碑》、《神策将军碑》等。颜柳书体之别,世人多以“颜肥柳瘦”来概括。
唐代草书以张旭、怀素最为有名。张旭的草书结构奇特多变,体势飞扬不拘,人称“张癫”,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誉之“挥毫落纸如云烟”。其书体极富神韵和意趣,笔画狂而不怪,癫而不乱,刚柔相济,气韵贯通,代表作有《肚痛帖》。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斐曼的舞剑,号称“三绝”。怀素自幼家贫,种芭蕉万株,以叶代纸,苦练书法,他住的寺庙因此叫“绿天庵”(今湖南永州绿天庵旧址仍保留清代摹刻的怀素《千字文碑》)。李白《草书歌行》中赞他:“吾师醉后倚麻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倪倪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其代表作另有《自叙帖》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