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匈(1921~1998年)安徽歙县人。笔名老匐,别名默庐。大学文化。安徽中医学院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理事,安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中医内科学会副会长,新安医学研究会会长,安徽中医学院中医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委,古籍整理重点书目《新安医籍丛刊》主编等职。
学养深厚
先生出生于新安王氏医学世家,师承祖辈经验。早年行医乡里,善用仲景方屡获殊效,被誉为“王伤寒”。从当时临床实际出发,先生于《景岳全书·伤寒典》、《通俗伤寒论》等医著中,悟得“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的深刻含义,创立了一系列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的方剂。抗日战争期间,皖南屯溪成为大后方,集中了不少有识之士,先生常问学于任教大学选修班的汪松涛老先生,治医而外,同时对文字、训诂、目录、版本考据等均有涉猎。新中国成立后入南京中医学院教研班研修,后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教。先生为医治学,取径较宽,除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以及柳宝诒诸医家作更深入的研究外,对张景岳、徐洄溪、陆九芝、尤在泾等各家之说均奋力探究,其先人承歙县程氏医学,故先生受程文囿学术经验影响最深。临床上,注重一些既多见又难治的病症,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善调脏腑,善通经络,追本穷源,扶正祛邪,以条达木郁为常法。药性专长,求辨证切合病情;医患相得,促正气以抗病邪。从《王仲奇医案》中的治医风格,使我们看到先生临证立法处方,乃渊源有自,并能结合实际,形成了自己的风貌。
严谨治学
先生为学,主张一方面要博约,要“得鱼忘筌”,不可“刻舟求剑”;另一方面,又须打好根基,认为前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不完全赞同当今中医院校“走马灯”式的见习与实习。因为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换几个科室,易几位老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科学态度,更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带教老师的那一套临床本领,也就谈不上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凡一年数易其师,决不及数年跟随一位老师学习者成功。至于像叶天士更师十七,那是学成之后的事。先生少时习医,就是边读书,边侍诊,务在精纯。经年之后,自然得其薪传。如果初学便想一口气吞下各家之所长,想法虽好,恐怕难以办到。要真正学到一点知识,应能锲而不舍,务在精专。
当时先生读的是《医学心悟》《素问吴注》和《医宗金鉴》以及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数种医著。由于当时《医宗金鉴》是石刻版的,版本差,字迹小,所以都得亲自用毛笔手抄一遍再读。先生常说:“熟读原著不在贪多,宁可进度慢些,力求精熟。这样一下子便把基础打牢固。不然,学的只是‘夹生饭’,则日后发觉吃亏在基本功不扎实,再来补课,就得花大力气。有的人甚至终身补不起来。”
1960年先生调至安徽中医学院任教后,用自己的话讲:“我读书扩大了范围,走向博览。博览的过程,使我积累了不少资料。看书有得,随手记下。”现在所见到的,除先生的临床经验、学术研究外还有大量的读书眉批、卡片、笔记摘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