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17116
  • 作      者:
    佘靖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王乐匋》汇读名家经验,汲取临床精华,提高临床水平,中医界多位院士联合推荐,继“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后的又一套临床巨著。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有着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的干预手段,以及注重临床实践的务实风格,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当前,中国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确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展开
精彩书摘
    王乐匈(1921~1998年)安徽歙县人。笔名老匐,别名默庐。大学文化。安徽中医学院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理事,安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中医内科学会副会长,新安医学研究会会长,安徽中医学院中医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委,古籍整理重点书目《新安医籍丛刊》主编等职。
    学养深厚
    先生出生于新安王氏医学世家,师承祖辈经验。早年行医乡里,善用仲景方屡获殊效,被誉为“王伤寒”。从当时临床实际出发,先生于《景岳全书·伤寒典》、《通俗伤寒论》等医著中,悟得“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的深刻含义,创立了一系列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的方剂。抗日战争期间,皖南屯溪成为大后方,集中了不少有识之士,先生常问学于任教大学选修班的汪松涛老先生,治医而外,同时对文字、训诂、目录、版本考据等均有涉猎。新中国成立后入南京中医学院教研班研修,后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教。先生为医治学,取径较宽,除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以及柳宝诒诸医家作更深入的研究外,对张景岳、徐洄溪、陆九芝、尤在泾等各家之说均奋力探究,其先人承歙县程氏医学,故先生受程文囿学术经验影响最深。临床上,注重一些既多见又难治的病症,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善调脏腑,善通经络,追本穷源,扶正祛邪,以条达木郁为常法。药性专长,求辨证切合病情;医患相得,促正气以抗病邪。从《王仲奇医案》中的治医风格,使我们看到先生临证立法处方,乃渊源有自,并能结合实际,形成了自己的风貌。
    严谨治学
    先生为学,主张一方面要博约,要“得鱼忘筌”,不可“刻舟求剑”;另一方面,又须打好根基,认为前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不完全赞同当今中医院校“走马灯”式的见习与实习。因为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换几个科室,易几位老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科学态度,更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带教老师的那一套临床本领,也就谈不上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凡一年数易其师,决不及数年跟随一位老师学习者成功。至于像叶天士更师十七,那是学成之后的事。先生少时习医,就是边读书,边侍诊,务在精纯。经年之后,自然得其薪传。如果初学便想一口气吞下各家之所长,想法虽好,恐怕难以办到。要真正学到一点知识,应能锲而不舍,务在精专。
    当时先生读的是《医学心悟》《素问吴注》和《医宗金鉴》以及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数种医著。由于当时《医宗金鉴》是石刻版的,版本差,字迹小,所以都得亲自用毛笔手抄一遍再读。先生常说:“熟读原著不在贪多,宁可进度慢些,力求精熟。这样一下子便把基础打牢固。不然,学的只是‘夹生饭’,则日后发觉吃亏在基本功不扎实,再来补课,就得花大力气。有的人甚至终身补不起来。”
    1960年先生调至安徽中医学院任教后,用自己的话讲:“我读书扩大了范围,走向博览。博览的过程,使我积累了不少资料。看书有得,随手记下。”现在所见到的,除先生的临床经验、学术研究外还有大量的读书眉批、卡片、笔记摘抄。
展开
目录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外感热病运用附子的经验
风温治验
湿温治验
漫谈“乙脑”的中医中药治疗
时邪外感由实转虚二例
诊治冠心病的经验
诊治肝病的经验举隅
治疗耳鸣耳聋的经验
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经验
眩晕治验
肝亢脾弱上热下寒证治月经不调
心脑系病证的临床验案例举
头痛验案二则
郁证验案二则
癫狂治验
中风案
胁痛验案二则
腹胀案
痿证案
淋证验案三则
皮肌炎案
风疹案
肝风内动案
从肝论治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慢性前列腺炎诊治一得
急慢性肾炎证治
泌尿系感染及泌尿系结石的治验
小儿麻疹治验
妇科杂证治验
诊余漫话
谈新安医学
从张景岳论阳厥转阴得到的启示——外感病正虚
邪陷的处理
护液与化湿——吴鞠通论治温的两大纲领
陆九芝论治温
疏动其气机,而助其升降——谈王孟英之用药特色
养阴与泄热——清柳宝诒治温之精要所在
异病同治
寒温并用
条达木郁法的临床辨证应用
滋肾柔肝法临床应用举隅
异病同治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的经验
为医者最好学点目录学
“得鱼忘筌”与“书读千遍”
要勤于动笔——为中年攻医者进一言
读《阅微草堂笔记·唐打猎》的联想
读《温病条辨·燥气论》
关于随师临证
“会意”——才是读书的精要所在
谈虚实补泻
谈一贯煎
谈小青龙汤
谈大补阴丸
谈桂枝汤的化裁运用
单方与复方
谈老年病的用药特点
附子药用一得
白虎不适用于邪已入胃之证
量体裁衣——前辈医家论用药
释“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从江笔花论脉诊谈起
从两则病例看石山先生的精湛医术
张景岳对动气的认识与处理
研“伤寒”者不可小视吴鞠通
程杏轩——一位值得崇敬的乡先辈
从“探病”以见前辈医风
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学家——王清任
谈薛生白耻以医自见
古代医家之工于书画者——简谈陶弘景、王安道、
傅青主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
附学术研究
精专与博学——先生治学之道
学贵精专,笃志不分
研读典籍,读评结合
临床实践,总结经验
著书立说,寓学于授
对伤寒与温病的见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肾柔肝法的见解
条达木郁,疏畅气机——条达木郁法见解
寒温并用,相反相成——寒温同用法见解
讲究治络,和畅血脉——和络法见解
温阳泄浊,斡旋上下——温运法见解
心脑系病证的临床研究
年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