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伤寒论集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33341
  • 作      者:
    (清)张隐庵注释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解说词:张金鑫 注译:(清代)张隐庵 合著者:(清代)高士宗 
  张隐庵,原名张志聪,字隐庵,号西陵隐庵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明清著名医家,祖辈九代业医,自诩为仲景四十六世裔孙。张氏业师伤寒大家张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张氏主张“维护旧论”,反对“错简重订”,首著《伤寒论宗印》,次著《伤寒论纲目》,晚年为“俾后之学者,因证而知气候之出入,因治而识经脉之循行,庶正路可由,不入旁门家伎矣”,遂潜心著书《伤寒论集注》,无奈稿未成而病卒,后由其弟子高士宗等人编撰补订,付梓问世。
展开
内容介绍
  《伤寒论集注》为明清著名医家张志聪撰著。张氏主张“维护旧论”,反对“错简重订”,首著《伤寒论宗印》,次著《伤寒论纲目》,晚年为“俾后之学者,因证而知气候之出入,因治而识经脉之循行,庶正路可由,不入旁门家伎矣”,遂潜心著书《伤寒论集注》。 《伤寒论集注》一书尊成无己、张卿子两家,删去《伤寒例》,首列六经正文,次列《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痉湿喝》、《汗吐下后》诸篇,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用运气学阐释六经病机。张氏对《伤寒》原文前后互参,总结注疏,令人一目了然,不失为学习《伤寒》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去节,后仿此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后仿此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此病三阳在外,而合并于太阳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者,七日来复,八日阳明,九日少阳,乃三阳所主之日也。如疟状者,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转以出入故如疟状之往来寒热也。发热恶寒者,太阳之气化也。热多寒少者,三阳之气盛也。其人不呕者,不病阳明之气于内也。清便欲自可者,不病少阳之气于内也。此三阳合并于太阳也。三出而阳气微,少阳之所主也;日中而阳气隆,太阳之所主也;日晡而阳气衰,阳明之所主也。一日二三度发者,感三……
展开
目录
伤寒论张隐庵原序
凡例
伤寒论卷第一
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
桂枝汤方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二越脾一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葛根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麻黄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栀子豉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伤寒论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二
小柴胡汤方
小建中汤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覆代赭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黄芩汤旁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甘草附予汤方
炙甘草汤方

伤寒论卷第三
辨阳明少阳病脉证篇第三
调胃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白虎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方
蜜煎、土瓜根、猪胆汁导方
茵陈蒿汤方
麻仁丸方
栀子檗皮汤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辨少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卷第四
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篇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少阴病脉证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吴茱萸汤方

伤寒论卷第五
伤寒论卷第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