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奇书
古老深邃的卜筮经典
对宇宙万物的探究和对生命真谛最深处的寻求,导致《易经》的诞生。
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
《易经》本质上是一本卜筮之书,它以阴阳八卦的符号和数理的选择,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并由此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它是中国古代预测学中一部最古老而又最深邃的经典,被后人推崇为群经之首。
《易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更因为它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具有极其深奥的哲理。它诞生于人类早期文明发展时期,那时尚未分化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它整合聚集了当时人类文明的智慧,其影响延续五千余年,直到今天。
《经》和《传》构成《易经》的全部
《易经》一般也称为《周易》。据《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史称《周易》,也就是最早的《易经》。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分阴阳,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为“传”依附于“经”的羽翼,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彖》、《象》分别是对《易经》的卦义、卦象的注释;《文言》则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系辞》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是学易的必读之篇;《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杂卦))贝0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序卦))贝0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天人合一
用整体的视角把握世界
《易经》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把人与自然看成是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完整的宇宙世界。
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
与宇宙自然界之间的生生之德完全契合为一的存在状态,不仅仅只站在“天”的角度,也不仅仅只站在“人”的角度,而是结合天、人两方面总体来说的。只有从人与自然两方面着眼,才可以将这两者的关系说清楚。
乾、坤二卦在《易经》中代表天、地,天、地则代表整个自然界。天泛指地面以上的大气层和整个天空,以及人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空间;地则泛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在的家园,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够离开大地。在《易经》看来,天地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人与自然界也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成员,但人毕竟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用《易经》的话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就构成了生命的意义和真正的人生目的。
人与自然是互相感应的整体
《易经》以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为人们构建了包罗天地万物的完整的宇宙世界,也造就了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全息、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人应遵循天道顺时适变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天道规律是不变的,这种天道规律永恒不变的最高表现就是天上地下,阳尊阴卑。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体现尊卑长幼的秩序,这就是《易经》成卦的根本原则。由此可以体会出,人类的进步应该顺时适变,随时调整自己,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一代接一代很好地延续生存。
医易同源
悬壶济世的养生热点
中医的理论基础充分汲取了《易经》独特的整体思维模式,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易经》与中医养生
《易经》博大精深,穷天究地,其卦爻辞中自然也不乏上古的医理。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医与易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融为一体,医生亦即巫师。《易经》以后的中医学名著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无一不是深受易理的影响。唐代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大医家张景岳也曾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这就是在说医易相通的道理。
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充分汲取了《易经》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为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都与《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
中医对现代疑难病的防治更具优势
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森林、土壤、空气等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与压力,让现代人的生理和心理严重失调,这成为目前人类生存日趋严重的问题,也由此产生了新的医学难题:首先是疾病谱的不断翻新,一些让西医感觉棘手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难治性疾病纷至沓来;其次是人们对生命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对健康长寿也更加向往,如何保健养生也日益成为医学科研的主要课题。
由于这些病症多属于整体性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西医在这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用包括手术、药物在内的固定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常常难以奏效。但西医之短,却是中医所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