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基础在于阴阳平衡
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最基本的理念就是: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阴阳,可以说是养生学及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养生学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谈到阴阳,大家常常会想到马路上算命的,认为是迷信。那是说明,我们对阴阳还不太了解。阴阳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哲学概念。任何事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人体、生命也由阴阳组成。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最初的含义是朴素简单的,就是指日光的背向而言。朝向目光者为阳,背向目光者为阴。后来含义不断引申,如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温暖为阳,寒冷为阴等。现在,人们习惯将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归于阴和阳两个方面,亦即阴气和阳气。
所谓阳,是指有运动、上升、外向、无形、温暖、明亮、兴奋、刚强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所谓阴,是指有静止、下降、内守、有形、寒冷、晦暗、抑制、柔弱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宝命全形论》中也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的,而体内阴阳又必须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也就是说,只有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协调与平衡,生命活动才有所保障。
《素问》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阴阳是万物生长、发展、变化和衰亡的根源。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整个过程,就是人体阳气和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汉华佗《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说明阴阳贯穿人生存亡之始至终。故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阴阳是医道的纲领,也是养生的纲领。《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认为阴阳二气,相合于人,人和天地自然环境互相适应,说明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要健康长寿,必须有整体观念。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于生存的条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阴精与阳气相互转化、互相为用,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同时说明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必要条件,阴阳相对平衡,是提高机体功能活性,防衰抗老,保障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又如《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它们之间互相依存、相助盛长、相互为用、相依不离,运动不休,阴生阳、阳生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生化无穷,生命才不断生长壮大,寿命才能长存。《生气通天论》又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它们失其协调平衡,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互为根本、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旦被破坏,就会带来人体备组织功能衰退枯萎,失去生长和生存的条件,生命也就因此而告终,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的偏盛偏衰,不但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中老年早衰、虚损的根本原因,而且是人体难以生存的根本因素。故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促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法则,而且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不但如此,中医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都有阴阳,脾为“阴中之阳”、“为后天之本”,肾为“阴中之阴”,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以后天补,“以阳扶阴,阳生阴长”达到水土肥润,万物生长无穷。气血方面,“气为阳,血为阴’’阴代表物质基础,阳代表功能活动,功能活动又要依靠物质基础,而物质的补充又要依靠功能,如摄食消化,吸收和输出来完成。中医理论巨著《景岳全书》指出:“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以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只要补阳不离滋阴,而滋阴不离扶阳,所以“从阴补阳,从阳补阴”才能保持阴阳互根、互相协调,水土肥润,万物生长无穷,水火互济,健康长寿无限制。
中医通过脉诊、望色、看舌苔等看病,判断人体内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是否被破坏了。阴阳平衡被破坏了,就会得病。中医通过诊治、开中药,把阴阳平衡恢复过来,病就好了。这就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养生的关键。
养生也必须先讲阴阳,健康的基础就是阴阳平衡,健康一生。阴阳是中华文化的哲学理论,它奠定了中华民族养生学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一百多年以前,当西洋医学还没有传进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养生、治病靠的就是中医学,中医学治病用的就是阴阳的理论。阴阳对我们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阴阳能够保持平衡,那么我们就健康一生;如果阴阳被破坏了,轻度的阴阳失衡就会引起亚健康,中度的阴阳失衡就会引起疾病,重度的阴阳失衡就会引起重病。如果阴阳不能协调,阴阳分开了,那么就会导致生命的终止。可见维持阴阳平衡是多么的重要。
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阴阳平衡者无病,有病乃阴阳失衡,治病调理也要以平为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