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求医先求老中医:百种中医保健良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8157994
  • 作      者:
    高真编著
  • 出 版 社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求医先求老中医:百种中医保健良方》医学指导:广州仁爱医院、佛山市中山医院,老中医推荐的养生保健知识手册,带您进入中医养生的奇妙大观园。
    畅销全国大书城大超市便利店,持续热卖中。
展开
内容介绍
    《求医先求老中医:百种中医保健良方》详尽分析了现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并从中医的角度讲解了人体结构和经络,详细地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还有各种有效的常见病中医疗法以及当下流行的汉方养生、汉方塑身、汉方美容和掌纹治病等实用知识。中医养生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先人们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中国医药文化的精粹,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养生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长寿而不是长生不老,它凝聚了独特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蕴涵着中华民族一直坚守的思维模式和生命哲学。
    读这本书并了解和学习里面的知识,你一定能享受其中带来的快乐和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医谈人体健康
    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中的医药学宝库,它包括经过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和大量的医药知识经典。
    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的医学科技,是人们充分总结与疾病斗争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经验,植根于成熟的哲学与文化而建构起来的医疗
    科学体系。由于在理论建构时就准确抓住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和变化,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它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世界科学的多元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它也是中国原创、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代表。
    中医对疾病的诊治主要是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通过辨证论治来决定组方用药,可以归纳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八个字。
    “辨证求因”是应用四诊八纲;  “审因论治”是应用四诊的诊断结果而获得治病的治则,然后再组方用药。
    二、中医药护理人体健康
    人的身心健康离不开医药卫生保健和对疾病的防治,而中医药对人体健康功不可没。我国的中医药学历史悠久,中医对人的生、老、病、死和对疾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为广大人民的健康长期服务,中医药广受人们信赖。
    中医药护理主要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等,来照顾病人及年老体弱者。它的模式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
    护理和辨证施护,注重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从生活起居、饮食调养、精神调摄等方面,全面提高人们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和健康水平。
    中医护理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护理观,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护理求本、标本缓急、三因制宜、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多个方面。中医的整体护理观,既重视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特点,又重视自然与人体、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既藿视疾病的常规护理,又重视针对疾病本身特有病理本质的辨证施护。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医谈人体健康
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
二、中医药护理人体健康
三、人体的修复能力
四、中医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中医的预防原则
(二)中医的治疗原则
五、中医西医观点大不同
(一)中西医的早期差异
(二)中西医的现状
六、西药与中药的特点
(一)西药的特点
(二)中药的特点
七、中西医检查方法的可取性

第二章 中医谈人体系统
一、五脏六腑与经络
(一)五脏六腑
(二)经络
二、心
(一)心的生理特性
(二)心的生理功能
(三)心的附属功能
三、肝
(一)肝的生理特性
(二)肝的生理功能
(三)肝的附属功能
四、脾
(一)脾的生理特性
(二)脾的生理功能
(三)脾的附属功能
五、肺
(一)肺的生理特性
(二)肺的生理功能
(三)肺的附属功能
六、肾
(一)肾的生理特性
(二)肾的生理功能
(三)肾的附属功能
七、胆
(一)胆的生理特性
(二)胆的生理功能
八、胃
(一)胃的生理特性
(二)胃的生理功能
九、小肠
(一)小肠的生理特性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
十、大肠
(一)大肠的生理特性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
十一、膀胱
(一)膀胱的生理特性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十二、三焦
(一)三焦的生理特性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中医谈精、气、血、津液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功能
三、气
(一)气的生成
(二)气的分类
(三)气的功能
四、血
(一)血的生成
(二)血的运行
(三)血的功能
五、津液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功能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功能
三、气
(一)气的生成
(二)气的分类
(三)气的功能
四、血
(一)血的生成
(二)血的运行
(三)血的功能
五、津液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功能

第四章 中医谈阴阳寒热
一、中医的寒和热
(一)什么是寒气和热气
(二)寒气和热气的关系
二、寒气和热气的排除
(一)区分人的寒、热体质
(二)寒气的排除
(三)热气的排除
三、寒热和阴阳虚实
(一)阳虚证
(二)阴虚证
(三)阳脱或阴脱

第五章 中医诊断的方法:望、闻、问、切
一、中医的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其他病因
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三、中医的辨证论治

第六章 中医治疗的手段:针、灸、砭、药
一、中医的治疗八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补法
(八)消法
二、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
(一)中医的砭术
(二)中医的针刺疗法
(三)中医的艾灸疗法
(四)中医的药物疗法
三、大众青睐的中医疗法
(一)刮痧疗法
(二)拔罐疗法

第七章 中医养生之道
一、中医养生的要求
(一)顺应自然
(二)形神合
(三)动静结合
(四)保养精气
(五)避邪护正
(六)辨证施养
二、中药养生
(一)营养物质的补充
(二)脏腑组织的调整
(三)选择合适的中药
(四)用中药抗衰防老
三、饮食养生
(一)食物的性味归经
(二)饮食养生的原则
(三)饮食养生的作用
四、运动养生
(一)运动养生的要求
(二)常见运动健身法
五、按摩养生
(一)按摩养生的作用
(二)按摩养生的手法
(三)按摩养生应注意
六、根据不同季节来养生
(一)春季养生
(二)夏季养生
(三)秋季养生
(四)冬季养生
七、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来养生
(一)不同体质人群的养生
(二)不同年龄人群的养生

第八章 常见疾病
老中医开良方
一、便秘
二、高血压
三、低血压
四、高血脂
五、冠心病
六、心肌梗死
七、过敏性鼻炎
八、哮喘
九、坐骨神经痛
十、糖尿病
十一、贫血
十二、感冒
十三、心悸
十四、头痛
十五、阳痿
十六、月经不调
十七、腹泻
十八、厌食

第九章 察颜观色知健康:健康写在你脸上
一、观察脸部来检查身体的健康
二、脸与身体的关系
(一)通过四诊来了解身体
(二)人的脸色与身体健康
三、观察眼睛来检查健康状况
(一)关于眼睛的一些问题
(二)眼睛在功能上的障碍
(三)眼睛的分泌物
四、观察舌头来检查健康状况
(一)舌头的形状
(二)舌头的运作
(三)舌头的颜色
(四)舌头的大小
(五)舌苔的厚度
五、观察嘴巴来检查健康状况
(一)嘴部周围出现的问题
(二)口腔内的症状
六、观察鼻子来检查健康状况
(一)鼻子的状态
(二)鼻子的分泌物
七、观察脸颊来检查健康状况
(一)脸色
(二)皮肤状况
八、观察牙齿来检查健康状况
(一)牙齿的状态
(二)牙龈的状态

第十章 观掌识纹知健康:健康写在手掌上
一、掌纹的生成
二、掌纹与人体健康
(一)生命线
(二)智慧线
(三)感情线
(四)事业线
(五)健康线
(六)金星线
(七)性线
(八)副生命线
(九)腕横纹线
(十)病理纹
三、手掌全息定位
(一)手掌体质区定位
(二)手掌三焦定位
(三)手掌九宫定位
四、掌纹诊断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二)消化系统疾病
(三)心脑血管疾病
(四)泌尿系统疾病
(五)内分泌疾病
(六)神经系统疾病
(七)妇科、男科疾病
(八)血液结缔组织疾病
(九)癌症

第十一章 美容美颜中医证你好脸色
一、补五脏让你容颜白嫩防衰老
(一)补心养颜
(二)补肝养颜
(三)健脾养颜
(四)补肺养颜
(五)补肾养颜
二、中医护肤
(一)中医护肤美容的作用
(二)有美容疗效的中草药
(三)常用中医美容方
三、中医祛斑
(一)面部斑点形成的原因
(二)中医祛斑的方法
(三)祛斑食疗方
四、中医除皱
(一)按摩除皱
(二)针灸除皱
(三)除皱食疗方
五、中医去黑眼圈
六、中医护发
七、中医排毒
八、中医丰胸
九、饮食美容餐

第十二章 减肥瘦身:中医让你有好身材
一、肥胖的原因
(一)不同体型的肥胖形成原因
(二)气血不足导致肥胖
(三)心脏病导致肥胖
(四)肠胃问题导致肥胖
二、减肥要辨证施治
(一)四种类型的肥胖
(二)中医瘦身辨证施治
三、运动减肥法
四、减肥有妙招
(一)正确减肥的因素
(二)按摩穴位减肥法
(三)减肥方法大比拼
五、饮食减肥餐

第十三章中医补五脏:五色营养健康食谱
一、红色食物——补心食谱
二、绿色食物——补肝食谱
三、黄色食物——补脾食谱
四、白色食物——补肺食谱
五、黑色食物——补肾食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