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学会听懂疾病的语言
面部斑点
传统中医学认为,面部斑点的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失调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面斑的发生是因为人体内的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增多或皮肤受外界因素刺激时,皮肤内含有的酪氨酸酶被激活,失去了结合在酪氨酸酶的巯基,失去了对酪氨酸酶的制约,从而刺激了黑色素细胞的生长与繁殖,形成了色斑。
面部斑点的部位
额头斑点
表明有妇科疾病,多见于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卵巢激素分泌异常者。
发际边斑点
和妇科疾病有关,常预示女性激素不平衡、内分泌失调以及日光性皮炎引起的色素沉着等。
眼周围或眼袋下面斑点
一般为深层斑,压之不褪色,多见于子宫疾病、流产过多及激素不平衡引起的情绪不稳定的人。
眼皮部斑点
大多是由于肾功能不全、妊娠与人流次数过多、精神受过大的刺激及女性激素不平衡引起的。
太阳穴、眼尾部斑点
多与甲状腺功能减弱、人工流产次数多、更年期、神经质及心理受到强烈打击等因素有关。
颧骨上的块状斑
多是因为肝虚、晒伤、长期忧郁、睡眠不足等造成的,通常伴有便秘。
散布于面颊部的斑点
多见于肝脏患者。更年期老人、肾上腺机能减弱者面部也会出现斑点。
下颚斑点
多见于血液酸化、白带过多等妇科疾患。
面部斑点无论是长在面部哪个地方都不受欢迎,有的面部斑点,特别是女性面部的色素斑点往往与自身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有些斑点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面部斑点的分类
雀斑
雀斑长于全脸,尤其以鼻子两侧为主,米粒大小,呈淡褐色,边缘界限不清晰,主要是由Et晒或家族遗传造成的,身体并无不适症状。
妊娠斑、蝴蝶斑
妊娠斑和蝴蝶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主要长于面颊部及鼻翼两侧,大小不等,呈黄褐色片状,对称出现,边缘清晰或呈弥漫状。这类斑点是由妊娠上环、口服避孕药导致内分泌紊乱而形成的,并无身体不适症状。
日晒斑
日晒斑长于全脸或局部,大小不等,形状不定,呈黄褐色或茶色,边缘不清。这种斑点是因为紫外线过度照射所致,并无身体不适症状。
肝斑
肝斑主要长于额部及眼内侧,常对称出现,大小不定,边缘不清,呈净褐色或茶色片状。这种主要是由肝气郁结、气滞面淤引起的,症状为口苦、心烦易怒、两肋胀、经期痛经且乳房胀痛、经血中有紫色血块。
肾斑
肾斑主要长于额部及眼部,大小不等,呈黑褐色或青灰色的椭圆形,边缘清晰,对称出现。这种斑点是由肾阴虚而生内热导致的,症状为面色黝黑、眩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发凉、畏寒等。
脾斑
脾斑主要长于鼻部及眼内侧,大小不等,呈黄褐色片状。这种斑点是由于脾运化失常,气血不得温煦而造成的。症状为食欲不振、疲倦头重、面色萎黄、失眠多梦、舌边有痕。
温馨小提示
一旦面部出现斑点,应及时发现、及时诊断。找出真正的原因,以便及时治疗。
眼睛是透露疾病的窗口 眼皮跳
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其实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在某个时间,许多人的眼皮会突然跳动起来,无法控制,短则数分钟,长则数星期。大部分人只是上眼皮或下眼皮跳动,有少数人的眼皮跳动会逐渐加重,有的会从单纯上眼皮或下眼皮跳发展为上下眼睑抽动,甚至发展为同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眼皮跳有时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征兆。
0眼皮跳的原因
对绝大多数单纯眼皮跳的人来说,一般是因为用眼过度或劳累、精神过度紧张等,如在强光或弱光下用眼太久、用电脑时间过长、考试前
精神压力过大等。此外,眼睛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或散光、倒睫、眼内异物、角膜炎、结膜炎等也可导致眼皮跳。这些病因的主要作用在于神经的末梢部分,因此症状只局限于一侧的上眼皮或下眼皮跳动。当眼皮跳逐渐发展为完全的眼睑抽动或面肌的不自主抽动后,则表明面神经
的主要分支或主干受到刺激,作为病因的病变部位是在颅内或面神经出颅后的起始部位。病因多为颅内行走异常的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刺激,这种病因占面肌痉挛的99%,另外的1%则为颅内肿瘤、蛛网膜粘连对面神经的刺激。
因眼肌疲劳、精神紧张等导致的眼皮跳动,只要通过放松压力、适当休息很快就能得到恢复。因屈光不正出现眼皮跳动,通常进行视力矫正就可以得到缓解。眼部疾病可以通过眼科医生治疗来治好。如果眼皮跳动加重,导致眼睑痉挛或面肌痉挛,主要病因在颅内,则需要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医治。
眼皮跳的现象大部分可以在短期内自行消失。所以,当眼皮刚刚跳动时,不要马上去治疗,要多注意休息,放松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但是不要因为“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而对眼皮跳尤其是左眼跳不在意,这样可能会延误病情。在休息的同时,要注意观察一下,眼皮跳是逐渐减少还是增加,有没有向下扩大的趋势和从眼周围向口角的线状牵拉感。此外,照一照镜子,瞧一瞧、摸一摸有没有明显的萎缩处。一周之后,如果眼皮还是跳,就应该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应重视长期眼皮跳
患有长期眼皮跳的毛病,可能是动脉硬化症的预示。单眼“跳动”就是在眼球突出的同时伴有与脉搏跳动相一致的搏动。常伴有眼胀痛、视力下降等现象。一般容易被误认为患了眼病,多到眼科诊疗。其实它是一种脑血管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少数还有因颅内有肿瘤、囊肿或炎症粘连压迫面部神经而引发。
黑眼圈
黑眼圈常会被人们笑称为“熊猫眼”,其形成的原因,从医学角度而言,是因眼眶部位的眼皮颜色较暗所使然。这与眼皮本身的色素多寡、眼皮内的血管血流颜色,以及光线投射方向等因素有关。
形成黑眼圈的因素
遗传体质
患者的眼轮匝肌先天性就较肥厚,或是眼睑的皮肤色素,先天就比邻近部位的皮肤色素深暗,所以显现出颜色较黑的眼圈。
化妆品的色素颗粒渗透
常用化妆品者,可能有某些深色的化妆品微粒渗透到眼皮内。久而久之,就会呈现出黑眼圈。
过度疲劳
当过度疲劳且又休息不足时,自主神经失调,血管血流循环不畅,引起眼轮匝肌及眼睑皮肤的静脉血流淤塞,使得静脉血的颜色变暗,呈现在眼皮的就是暗灰色的眼圈。
老化或受重力影响
眼皮老化或受重力影响,使得眼下的表皮愈来愈薄,而且皮下的弹性纤维、胶原蛋白纤维减少和水分消失,都会使血管周围的支撑减少,眼圈下出现皮下出血的情形,也会使黑眼圈变得更为厉害。
长期在紫外线下暴晒
长期在紫外线下暴晒易使眼皮的皮肤产生角化或细纹,而让黑眼圈看起来更为加剧。
过敏体质者
如慢性鼻炎,会因鼻窦充血且局部静脉回流受阻,使眼下静脉扩张,从而使血色素性黑眼圈出现。而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常合并慢性结膜炎,因为眼睛痒而长期搓揉眼皮,也易造成眼皮变粗变厚,而且色素沉着会加剧血色素性黑眼圈的形成。
黑眼圈的治疗
由以上产生黑眼圈的原因可知,要消除黑眼圈除了保证充足睡眠及避免过敏原外,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防晒,使老化的速度能够延缓。因血管的变化或血色素沉淀引起的黑眼圈,临床上可以使用一些含有维生素K的保养品或眼霜,这类保养品可以使眼睛附近的血管壁完整性提升、皮下的出血消失,从而使因血管出血、血色素增加所产生的黑眼圈得到消除。另外,可以使用一些去角质的制剂(如果酸等)消除眼睛附近的细纹及角化;或是用外用左旋维生素C来促进眼圈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及弹性纤维增生。至于因黑色素增生的黑眼圈,可以使用一些退斑制剂,如对苯二酚、杜鹃花酸、麦酸、左旋维生素C及熊果素等来淡化黑色素。
因此,对于黑眼圈的治疗是需要许多不同功效的制剂多管齐下,而这些制剂使用起来也多有成倍性的效果,也就是说其中的一种制剂可提升其他制剂的功效。
温馨小提示
一些皮肤美容治疗项目,例如左旋维生素C导入、果酸换肤以及脉冲光回春术、脉7中式染料激光回春术等,都可以用来治疗黑眼圈,告别恼人的“熊猫眼”。
眼部疼痛
眼部疼通包括眼眶、眼睑的疼痛以及眼球本身的胀痛。眼球及其附属器的许多病变都可以引起明显的眼痛,严重时还会引起整个头部的疼痛或头部某一侧的疼痛。
造成眼部疼痛的疾病
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病。青光眼是由眼内压升高引起视野缺损和视乳头损害的一种眼疾,可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最终导致失明,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即会使人完全失明。青光眼可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又叫急性充血性青光眼,常是两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创伤、情绪波动等。发病时的症状是剧烈眼胀痛,伴有偏头疼、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眼充血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常与情绪紊乱、过度疲劳、思虑过度、遗传等因素有关。发病时症状较轻,但会反复发作,表现为眼部干涩、胀痛,疲劳不适,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痛,失眠,血压升高,在黑暗中久留易发作。充分休息后症状可消失,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即失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