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画说中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26233
  • 作      者:
    王惟恒,胡顺强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现在你手里《画说中医》的创作立意,就是要走出单纯用图画“点缀”的窠臼,不单纯为画而画,而是用插画语言诠释中医理念,阐释中医的特色精华。在书里,你看不到仅供点缀的画面、读起来费劲的文字……古老而神奇的中医将亲切地呈现出来,不再是文辞古奥、遥不可及啦。 <br>    你再也不必为读懂中医而劳神。多来了解一些中医知识吧!
展开
精彩书摘
    食物的味道:五味与功能<br>    食物的味,是指“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辛,实际上包括麻、辣等刺激性滋味和芳香气(本草多称辛香),一般指的是辛辣或辛凉的滋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如胡椒等。甘,就是指甜的滋味,实际上也指一些平淡无奇、可食而近于甘味者,甘味有滋补、和中、缓急作用,如蜂蜜等。酸,指有酸的味道,或近于酸的涩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醋等。苦,指有苦的味道,具有泻火、燥湿、宣泄等作用,如苦瓜等;咸,指有咸的味道,具有软坚散结及润下通便作用,如海带等。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br>    中医对食物确定的味,大多数与其实际滋味相符,但也不尽如此。这是因为前人从实际尝试感知的味中找到了它们在功能上的一些规律(或较普遍的现象)后,不再只用尝试的办法来定味,而以主要功能来确定。如已知咸味有软坚散结作用,若某种食物有这种作用,即可确定为咸味,如石莼、昆布、蛤蜊。<br>    此外,五味对不同的脏腑尚有相对的倾向性,如《黄帝内经》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是说五味对不同脏腑(部位)有不同的作用。严格地说,五味并不局限作用于某一脏腑,食物的这种选择性作用,具体体现在各种功能之中。<br>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帮你认识中医<br>中医重视养生与“治未病”<br>“治未病”蕴涵着养生、预防与治疗<br>中医讲究用整体观念指导康复养生<br>中医调理身体的多种自然疗法<br>中医是适合群防群治的实用医学<br><br>第2章 中医为你揭示人体奥秘<br>一、人体是个小宇宙<br>阴阳与我们的身体<br>Q&A 关于阴阳<br>五行与我们的身体<br>Q&A 关于五行<br>二、五脏六腑都是“官”<br>心为“君主之官”<br>Q&A 护心——延长人体“发动机”的寿命<br>肺为“相傅之官”<br>Q&A 养肺——清润防燥安度秋<br>肝为“将军之官”<br>Q&A 保肝——岁安体健在于春<br>肾为“作强之官”<br>Q&A 益肾——保护我们的“命根子”<br>脾胃为“仓廪之官”<br>Q&A 健脾——顾护“胃气”人安康<br>胆为“中正之官”<br>小肠为“受盛之官”<br>大肠为“传导之官”<br>膀胱为“州都之官”<br>三焦为“决渎之官”<br>奇恒之腑为何“奇”<br>三、“官官相护”的脏腑关系<br>五脏之间的功能联系<br>六腑之间的功能联系<br>脏与腑之间的联系<br>四、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br>“神奇莫测”的气<br>Q&A 气的功能失调与调养<br>营养身体的血<br>Q&A 血的失调与调养<br>濡养人体的津液<br>Q&A 津液失调与调理<br>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br>Q&A 补肾益精利生育,益寿延年<br>气血精津液互生互用<br><br>第3章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br>使人生病的内外因素<br>“六淫”——致病的六种邪气<br>防“疫疠之气”侵袭,抵御传染病的发生<br>七情——心理因素与疾病<br>解说痰饮与瘀血<br>正邪相争与疾病<br>阴阳失调与疾病<br><br>第4章 中医如何看病<br>一、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br>望而知之——用肉眼观察疾病<br>察颜观色断疾病<br>望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br>舌头——人体的镜子<br>诊小儿病与望食指络脉<br>闻而知之——用耳朵和鼻子辨病<br>听声音辨疾病<br>嗅气味辨疾病<br>Q&A 消除口臭的烦恼<br>问而知之——用问答的形式了解病情<br>切而知之——用三个指头摸脉与触按肌肤<br>用手触摸察病法——按诊<br>二、中医最常用辨证方法——八纲辨证<br>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br>表里辨证反映病位深浅<br>寒热辨证明确病证的性质<br>虚实辨证可辨别正邪的盛衰<br><br>第5章 中医养生与治法<br>一、中医的治病方法<br>“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br>治病必求于本<br>扶正气与祛邪气<br>“三因制宜”与治法<br>二、学好中医适养生<br>(一)做自己的“中药师”<br>中药疗法——安全有效是中药的最大优势<br>用中药要掌握药物性能<br>中药配方与君臣佐使<br>话说“药引”<br>要想治好病,必须煎好药<br>某些中药须掌握特殊煎药法<br>服中药的方法很有考究<br>用中药莫犯禁忌<br>服中药讲究“忌口”<br>(二)做按摩点穴“高手”<br>疏通经络防治百病<br>养生保健的实用疗法——按摩<br>教你如何点穴<br>点穴手法及其要领<br>Q&A 推荐“312”经络健身法<br>(三)拔罐、艾灸、捏脊与养生保健<br>拔火罐是最简便的保健疗法<br>艾灸——医圣的“香火”<br>人人都能学会的艾灸保健法<br>捏脊疗法最宜于儿童保健<br>(四)做自己的“食疗专家”<br>认识食物的性味与功能<br>食养要顺应时令季节<br>食疗最讲宜忌<br><br>第6章 小病自疗与康复养生<br>一、几种常见病证的自疗与康复<br>流行性感冒<br>慢性支气管炎<br>偏头痛<br>心悸<br>失眠<br>出汗异常<br>眩晕<br>胃痛<br>呕吐<br>腹泻<br>便秘<br>小便异常<br>腰痛<br>二、为女性朋友消除烦恼<br>痛经<br>月经不调<br>带下病<br>胎位不正<br>妊娠呕吐<br>产后缺乳<br>三、为男人的“男”言之隐支招<br>阳痿<br>早泄<br>遗精<br>四、为您的宝宝除疾消忧<br>鹅口疮<br>婴幼儿腹泻<br>小儿夜啼<br>小儿厌食<br>小儿夏季热<br>小儿遗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