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灿玾医论医案纂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51084
  • 作      者:
    张灿玾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灿玾,字昭华,号葆真,晚年别号暮村老人、五龙山人。生于1928年7月,山东省荣成市人。1943年从祖父与父亲学医,1959年在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调山东中医学院工作,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已60余年,出版医学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自幼喜爱诗诃,成年后,于医事之馀,从事写作,共有800余首。在报刊杂志及多家诗词文集发表有数百首,自著有《不愠居诗稿》、《暮村吟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张灿玾医论医案纂要》包括中医古籍、中医文献、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四部分。其中中医古籍、中医文献、中医理论部分突出反映了张灿玾教授对中医经典古籍、文献和理论的研习心得以及发挥应用,或钩玄提要地探讨中医经典之学术精微,或阐释发挥经文之义理,论述公允通达,既深入浅出,又每有独到见解。中医临床部分全面反映了张灿玾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一一记述了张灿玾教授对各科部分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之辨证施治与理法方药的治验心得。<br>    全书四部分,贯彻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是中医临床、理论研究以及教学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中医古籍<br>    《黄帝内经》概论<br>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开创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自问世以后两千多年来,在祖国医学中一直居于首要地位,对我国医学理论的传播和医疗经验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故王冰日:“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高保衡、林亿等人则谓本书“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垂法以福万世。”由于本书内容,在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方面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后世医家将其奉为医学经典著作,视为学医必读之书。如周木说:“实医家之宗祖,犹吾儒之有五经也。”直到今天,《内经》一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br>    下面就《黄帝内经》有关问题,分别加以概述。<br>    一、《黄帝内经》的命名<br>    《黄帝内经》之名,最初见于汉人刘向校书时著成之《七略》,后佚,今见于《汉书。艺文志》。据载,当时所存医经类书,尚有三种,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并于医经一类小叙中,说明其内容系“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从而可以看出该书命名之《内经》、《外经》,仅系两书之对待称谓而已,并无别义。
展开
目录
弁言<br>第一部分 中医古籍<br>《黄帝内经》概论<br>试述《黄帝内经》的辨证施治理论<br>王冰次注《素问》探讨<br>《黄帝内经太素》撰注年代考<br>《针灸甲乙经》的主要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br>《甲乙经》版本源流及现存本考析<br>《甲乙经》对针灸学术的贡献<br>扁鹊著作文献研究刍议<br>古《明堂经》考析<br>仲景著作文献研究简议<br>《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对方剂学的贡献<br>张仲景妇科文献研究简议<br>《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概述<br>《伤寒》、《金匮》方之组合与应用<br>叶天士、吴鞠通二家对温病学术的继承与发展<br><br>第二部分 中医文献<br>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刍议<br>两汉及三国时期中医文献发展概述<br>两晋南北朝医学文献发展概述<br>隋唐五代医学文献发展概述<br>宋金元医学文献发展概述<br>明清医学文献发展概述<br><br>第三部分 中医理论<br>《黄帝内经》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br>《内经》五行学说解析<br>试述标本学说的精神实质<br>《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刍议<br>《内经》脏腑学说概述<br>《内经》经络学说解析<br>运气学说概论<br>浅谈对《九宫八风》篇的认识<br>卫出上焦考析<br>医文并茂话中医<br>中医学刍议<br>传统文化沃土滋养我一生——我的治学心得和成长之路<br><br>第四部分 临床各科医案选释<br>一、内科<br>(一)感冒<br>(二)温病<br>(三)肺痿、肺痈<br>(四)肺痨<br>(五)咳喘<br>(六)喉病<br>(七)胃脘痛<br>(八)嗳气<br>(九)痢疾<br>(十)泄泻<br>(十一)参苓白术散治脾虚泄泻<br>(十二)腹痛<br>(十三)胁痛<br>(十四)黄疸<br>(十五)头痛<br>(十六)中风<br>(十七)癫、狂、痫证<br>(十八)抑郁证<br>(十九)不寐<br>(二十)水肿<br>(二十一)癃闭<br>(二十二)痹病<br>(二十三)腰腿痛<br>二、儿科<br>(一)伤食<br>(二)泄泻<br>(三)发热<br>(四)咳喘<br>三、妇科<br>(一)调经<br>(二)崩漏<br>(三)胎前病<br>(四)产后病<br>(五)前阴病<br>四、外科<br>(一)痈疽<br>(二)皮肤病<br>(三)跌打损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