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30则
防止春季旧病复发的小秘密
老一辈的人大多知道“春捂秋冻”这句话,从养生的角度来看,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的“春捂”,目的就是为了防风。
春季,气温刚刚转暖,有些人就急不可待地脱掉厚厚的冬衣。其实,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正如俗话所说“春天春天,时时发癫”,由于这个时节的天气经常发生变化,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所以,春季养生,重在防风邪侵。《黄帝内经》里“风者,百病之长也”,就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比如过堂风迅疾、猛烈,最易使人致病,故不宜在容易产生过堂风的地方中久留,更不能在这样的地方睡觉。
除了风邪容易使人致病外,春季也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好的事物生发的同时,坏的事物也会生发,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发作”。身患宿疾的人,每天春季,就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旧病复发。尤其在春分前后,一些慢性病最容易复发,如胃疼、慢性咽炎、关节炎、哮喘、精神病、冠心病、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等最为常见。有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分别在11月一次年1月以及3月—4月。
关于上述各种疾病,对外,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防风。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需要注意的是,古人其实并不笼统地主张天冷了还要“冻”,天热了还要“捂”,而是指春季衣服不可急减。
除了外在的措施外,我们更应注意清除体内的积热。症状轻微时一般不需要服药,可以通过春游,到空气清新的园林山野之中,尽情地呼吸清新空气,来排出胸中的郁热之气,这也是古人有春季踏青的习俗中的众因之一。另外,我们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稍稍偏凉,又具有解除内热作用的食疗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具体来说,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胡萝卜、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等。再者,具有清理胃肠湿热功效的低脂肪、高纤维素、高矿物质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荠菜、韭菜、芹菜、菠菜和香椿等,日常买菜烧菜时不妨多选择一些。另外,对于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也可以将香菜、葱、姜及适量的醋熬成汤服用,能起到发散内热的作用。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旺之时,而肝气偏亢,则会影响于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一些慢性消化道溃疡患者,以及慢性胃炎患者,在春季频繁发作。防止肝气旺伤脾的重要措施,是要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口味上,应少吃酸的,多吃甜的。具体地说,绿豆芽、黄豆芽、黑豆芽、蚕豆芽、豌豆芽等豆类食品对肝气疏通、健脾和胃有较大的益处,日常可以坚持食用。另外,还可以熬些胡萝卜粥、山药粥、菊花粥、枸杞粥、番茄鸡蛋汤食用,同样能达到春季养肝的目的。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中医五行理论认为春属木,与肝脏相应,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升阳护旰,《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其意为,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春天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而护肝除了一定的食补之外,还需要注意调节心情,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在着装方面,由于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人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不宜马上脱棉服。《老老恒言》有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同时要加强锻炼,做到适当地晚睡早起,早晨起床后做一些轻柔舒缓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慢跑、体操等,活动关节,舒展形体,疏通郁滞,使气血流畅。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可以多吃一些甜的,少吃酸的。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方》中说过:“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时节,宜多吃韭菜、百合、豌豆苗、荠菜、大蒜、茼蒿、春笋、荸荠、甘蔗、淮山、番薯、大枣、茨实等,忌食洋葱、花椒、肉桂、茴香等,还有贝类海鲜水产品也应少吃,因为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容易引发急性肝炎等疾病。
春季宜三补
食补
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季养生“当需食补”。但必须根据春天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选择其平补、清补的饮食,以免适得其反。营养学家认为,以下几种人适宜在春天进补:中老年人有早衰现象者;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孱瘦者;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萎靡者;春天气候变化大,受凉后易反复感冒者;过去在春天有哮喘发作史,而现在未发作者;到夏天有夏季低热者。凡属上述情况者,均可利用春天这个季节,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法,防病治病。
如偏于气虚的,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米粥、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鹌鹑肉、牛肉、瘦猪肉、鲜鱼、花生、芝麻、大枣、栗子、蜂蜜、牛奶等。偏于气阴不足的,可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鸭肉、兔肉、蛙肉、龟肉、甲鱼等。另外,春季饮食还要吃些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荠菜、油菜、芹菜、菠菜、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蒲公英等,这对于因冬季过食膏梁厚味,近火重裘所致内热偏亢者,还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等作用。
药补
药补是针对人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时,需要提醒的是,药补需要在中医指导下,根据身体条件施以甘平的补药,以平调阴阳、祛病健身。没有把握切不可盲目进补,以免不起效果,甚至事于愿违。一般参考如下:
体虚乏力,少气懒言,不耐劳累,经常感冒,容易出汗或内脏下垂等,可酌情选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玉屏风散等,药膳可选食黄芪党参炖鸡、人参蘑菇汤、参枣米饭、风栗健脾羹等配合治疗。
根据“春宜养阳,重在养肝”的理论,春季人体肝的功能较为旺盛,故应注意补肝,以药粥为补的参考为:芡实粥以益精气;地黄粥以补体虚;防风粥去四肢气。另外用枸杞子、黄精、玉竹、沙参等以进补,具有开补作用的首乌肝片、燕子海参、人参米肚、赤箭凤冠等以助肝气之升发,可选食而为。
总之,春天的调养药膳,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
神补
春天是精神病患者易发病季节。一般人也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多梦、思维活跃而难以集中,出现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等“春困”症。尤其年老体弱多病者,对不良刺激承受能力差,春季常多愁善感、烦躁不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阳气生发,天地俱生之时,万物复苏,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人在此时的调神养生,应顺应阳气生发,万物外向生长的特点,注意陶冶情操,晚睡早起,披开束发,宽衣解带,散步于庭院之中,以使形体舒缓,神气畅达从容,保持愉悦之情,切忌感情抑郁,以逆生理。
春天可以通过散步、踏青、赏花、郊游等来舒畅自己的情志。居住在城市的人限于条件,已不可能广步于庭,但可以在寓所附近的公园或绿地进行散步,使四肢、肌肉、关节适度地运动,使气血流畅,功能协调,精神振奋。周末,全家老小或朋友一起可以到郊外踏青、赏花、游览,使人精神焕发、心情愉悦。
春天养生饮食的“三时节”原则
在春天,人们饮食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时节”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早春时节
此时为冬春交接之时,气温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可以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饮食除米面杂粮之外,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又由于阳气开始升发,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还可以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