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活平衡决定健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865371
  • 作      者:
    吴代君编著
  • 出 版 社 :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通过《生活平衡决定健康》让我们看到,其实健康长寿并不神秘。就是一个不断地调整失衡,进入新的平衡,使各种平衡系统达到良好功能状态的过程。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调整好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拿到打开健康长寿之门的金钥。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养生角度看,健康养生的关键是保持平衡。平衡才能健康长寿,失衡就会生病,甚至死亡。要健康,要长寿,要维持人体正常状态,就必须努力使自己做好平衡。所谓的平衡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題。我们古人早就提出了“中庸之道”,那是做人做事的准则,用在养生上也是如此。所谓的“中庸”就是一种“不偏不倚”的状态,而放眼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现代人却违背了这一准则,把好端端的身体搞得百孔千疮。
    怎样才能健康长寿,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这是一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的变化曰新月异,人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充分地享受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摆在人们面前:社会进步了,很多人的健康状况却退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翻开(红楼梦),如果我们留心的话,会发现贾府中的人对养生很重视,采取的一些方法今天看来很有道理,如经常节食和必要时净饿。谁如果有了一些小病,他们首先不是请医生,而是先让病人饿肚子。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道:“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晴雯本来就已伤风感冒,晚上又织补了一夜孔雀裘,劳累过度,病情加重,“故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地好了”。
    刘姥姥第二次到大观园的时候,因为喝了些酒,又吃了许多油腻食物,多喝了几碗茶,于是“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就在这一次,贾母也受了风寒,请了太医院的王太医。王太医望、闻、问、切之后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其实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常唆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怠吃,也就罢了。”可见他的治疗原则是净饿为主,药物为辅,甚至不吃药也罢。
    长寿之道,在于养生;养生之本,在于饮食。我国先贤孔子就曾说过“食无求饱”,这有科学道理。《养生避忌》上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老子与《黄帝内经》的著者从千百万人的养生实践中直觉地认识到,静对于养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从而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将向外追逐的精神收回来,用于关照自己的身心,就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晋代的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在著名的<养生论》中,他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同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的这段话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只有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时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躁动中,则人的身体健康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的宁静祥和。南朝的道家陶弘景也明确指出,时常保持精神宁静祥和对于养生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服用滋补药物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写道:“真人曰,虽常服药物,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修养心性的功夫就是陶弘景所讲的养性之术。道家的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修养自己的心性,使之能不受或少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就能时常以一种豁达开朗、宁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产生巨大的养生效果。对于健康老人的调查也证明,“以静养生”的确是养生的真理。据洪昭光先生的健康报告介绍,他在北京调查了很多高龄健康老人,他们的健康并不是吃得好或钱多。这些高龄健康老人,有的早睡早起,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吃肉,有的吃肉,还专吃肥肉,有的不抽烟,有的抽烟,有的喝茶,有的不喝茶……生活方式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心地善良、性格随和、心胸开阔的老人,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是心胸狭隘、脾气暴躁、鼠肚鸡肠、钻牛角尖的人。要实现“以静养生”,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使自己能够从一个较超越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得失、恩怨,能够认识到名利得失、恩恩怨怨都是身外之物,身外之事与自己生命的健康长寿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小矛盾更不值得计较。对于正在为生存而奋斗的中青年人,要他们抛弃名利得失,恩怨纠缠是很困难的,但是,为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将名利得失、恩怨纠缠看得淡一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对于已经从为事业而奋斗的征程中退下来而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应该较容易地认识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名利得失与恩怨等都是身外之物,是次要的事情,纠缠这些次要的东西,只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老年人摆脱名利得失的纠缠是应该做得到的。在改变人生观的前提条件下,再修炼一些修养心性的功夫,可以进一步增强“以静养生”的养生效果。庄子的坐忘功是一种较好的修养心性的功夫。我们将庄子的坐忘功简称为静坐功。静坐功具体的练法是,首先是端坐下来(可以自然坐在床上,也可以垂腿坐在椅子上,两手自然放置两腿上,也可以两手在腹前轻握),然后使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将眼睛微闭,意念微守下丹田,然后凝神听自己的一呼一吸,这时如果有杂念产生,不必理会它,继续凝神听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就会进入极宁静的境界。每天用30~60分钟练习静坐功,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或治疗疾病都有很大的效果。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养生需要不偏不倚
1.一个严峻的现实:威胁来自四面八方/3
社会因素多多/3
心理总是失衡/3
随心所欲生活/4
环境一日三变/4
2.现代病的主要病因/5
3.养生贵在钉“度”/6
不偏不倚是健康的基础/6
养生需要中庸/7
运用自我调适方法/8
本章观点:最好的医生是自己/11

第二章 一个偏颇的观点: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荤
1.从素食潮的兴起说起/15
素食改变了什么?/15
营养学家的“素食经”/16
“素食风”正在漫卷全球/17
素食主义的历史渊源/18
2.吃素食的十大有益之处/2
3.吃素量尚不可盲从/24
理由之一:长期素食营养会失衡/24
理由之二:长期素食影响性欲/25
理由之三:年轻人单纯素食影响发育/26
理由之四:老人素食更应慎重/27
理由之五:纯植物性饮食加速衰老进程/28
理由之六:素食者当心肉碱缺乏症/29
荤素搭配可防老年性抑郁/30
荤素搭配烹调的科学道理/31
荤素搭配的典型——罗宋汤/32
本章观点:荤素不镐一生平安/34

第三章 人人都有酸烦恼,
真的是这样吗?
1.从一个发生在台湾的故事说起/39
2.骇人听闻的“人体酸化”说/41
谁在鼓吹“酸碱体质说”/42
“酸碱”自己能测?/43
3.酸碱平衡没那么神秘/44
“碱性体质”就一定有益吗?/45
血液酸碱能否自测/45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46
饮食调不了血液酸碱度/47
酸碱紊乱的几种类型/47
食物酸碱怎么分?/48
本章观点:酸碱体质毫无科学根据/49

第四章 物无美恶偏则为灾
1.从失衡的餐桌淡起/53
从傻吃到吃傻/53
多食有五患/55
多食导致富裕病/55
饱食导致肥胖病,/56
饱食导致骨质疏松/56
2.节食促进了人类的健康/57
从贾府的净饿疗法说起/57
适当限食可以延长寿命的30%/58
节食和轻微饥饿能激发基因活力/61
中年开始限食可以延长寿命/62
适当饥饿有益健康/62
节食能长寿,秘密在大脑/63
过度节食不可取/64
古人节食养生趣谈/66
3.甜食的行在与诱惑/67
每天最好不要超过40克糖/67
嗜糖之害甚于吸烟/67
吃糖太多易得胰腺癌/68
多吃甜食伤眼睛/69
多吃甜食易使皮肤黯淡无光、皱纹变多/70
女性多吃甜食危害大/71
警惕儿童“甜食综合征”/71
孩子病中应少吃甜食/72
什么时候该吃糖/73
4.生命中的难“盐”之痛/74
钠是元凶/75
钠从哪里来/76
含盐食品是“隐形杀手”/76
过咸饮食与胃癌“零距离”/77
吃得太咸头发会变黄/77
吃得太咸易得咽炎/78
抵挡咸的诱惑/79
饮食少盐降低心脏病和中风几率/80
少吃盐等于多补钙/80
少吃盐有新法/82
定期吃顿无盐餐/83
科学吃盐/84
5.醋的另一张面孔/86
过量食醋影响健康/87
学会适当“吃醋”/88
吃醋有禁忌/88
不必迷信“保健醋”/89
6.掀起牛奶奶的盖头/91
长期饮用牛奶未必健康/91
饮用牛奶的学问/93
喝牛奶的十大错误方法/93
7.维生素还是危生素”?/97
维生素A过量/97
维生素B过量/98
维生素C过量/100
维生素D过量/101
……
第五章 新版“矛与盾”:动与养生,静与养生
第六章 来也匆匆与来也悠悠
第七章 变成“皮筋”的睡眠
第八章 谁动了你的“性”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