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560650
  • 作      者:
    邹承鲁,梁栋材,王贵海等口述
  • 出 版 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是中国早期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三座里程碑,曾在当时和事后得到广泛的宣传,长期以来被引为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骄傲”。“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以“大跃进”运动为起点,另两项研究则起步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初。特殊的历史背景注定了书中的“故事”不会是纯科学的陈述:尽管这些科学英才面对特殊的机遇与挑战,最终实现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但其中也确实包含有太多的曲折和遗憾。<br>    本书汇集了笔者在六年时间内分别对二十多位重要当事人所做的访谈,从不同视角展示了这三项科研工作的立项背景、研究过程、荣誉分配,并对其科学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为了使读并看得更全面,笔者还以当时形成的档案、内部资料等为基础,写了两则研究者的叙事版本。<br>    ——导言和大事记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根据访谈的主题分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三个部分。自1956年中国政府组织制定第一个“向科学进军”的蓝图——《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规划”)——以后,中国的政治风浪一波高过一波,到“文化大革命”时更是达到顶峰。那种环境对于当时尚不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事实上,在1956--1976年间,真正按计划组织大量人力实施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恐怕也只有这三项。<br>    每一个项目的历史过程,本书都选了几位至十余位当事人来讲述。在排列访谈录时,按当年分工和所在单位划为若干组合,每个组合中受访人依首次受访时间排序。这些受访人有的来自中国科学院,有的来自高等院校,有的是“老”科学家,有的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有的当时还是学生,还有几位是专职的科研管理干部。尽管被询问的都是几乎相同的问题,但由于当时所处的位置不同,以后的地位各异,认识水平不一,以及各人记忆力和表述风格的差别,他们所做的答复不尽相同。对口述历史而言,这样的结果在所难免,甚至迥然不同也是其应有之意,正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展示历史的多面性、多层性、丰富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br>    2  因保密而丧失的荣誉<br>    熊:请您谈一谈胰岛素人工合成的研究。<br>    张:1958年“大跃进”前,我们所主要做一些生化方面的基础研究——有的做蛋白质,有的做酶,有的做核酸,有的做代谢——没人做胰岛素,也没人做多肽合成。为什么要搞胰岛素合成呢?这跟当时的形势有关。那时候要求“解放思想”,树“雄心壮志”,工业放“卫星”,农业放“卫星”,科学也要放“卫星”。于是认为我们原来做的工作不很重要,要抓一个很重要的。后来就组织大家讨论,最后就选择了这么个题目。课题提出来后就把原来的研究组都拆掉了,另外组成一个专门做胰岛素人工合成的组:原来做蛋白质的曹天钦、原来做酶的邹承鲁、原来做蛋白质分析的钮经义都被组织到这个新组里头。<br>    刚开始好像是先跟北大一起商量,讨论到底怎样进行。讨论过后,提出要分五个方面进行。其中一个方面叫肽库,就是把天然胰岛素的肽段拿到——酶解以后不是可以得到一些肽的片段嘛——然后拿这些片段做原料,将它们接起来。<br>    另一个方面是拆合。胰岛素有三个二硫键,先把它们打开,然后看它们能不能再接上。本来想一个一个二硫键打开,将来合成的时候也是一个一个接,但是这样做比较复杂。后来嘛,就干脆把胰岛素两条链打开变成A链和B链,打开以后再接上。因为它有三个二硫键嘛,接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接法都有可能,天然的胰岛素的接法——我们要的那种接法——只是其中一种。这个办法行不行?过去人家也做过,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困难,拆开后是不能接回去的。于是国外的科学家就认为:三个同时拆开,然后再让它回去,是不能成功的。
展开
目录
引言  分子生物学在中国兴起的独特历程<br>第一篇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br>胰岛素工作的管理  访谈杜雨苍<br>因保密而丧失的荣誉  访谈张友尚<br>最自豪的工作  访谈邹承鲁<br>上海分院的“大兵团作战”  访谈王芷涯<br>可以给个诺贝尔奖访谈邢其毅<br>学生的感受  访谈汤卡罗<br>北京大学的“大兵团作战”  ‘访谈花文廷<br>合成背后的故事  访谈施溥涛<br>尴尬的献礼  访谈夏其昌<br>第二篇  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br>非常集体的工作  访谈梁栋材<br>从小分子到大分子  访谈林政炯<br>“691”之前  访谈李根培<br>四起三伏的坎坷历程  访谈卫新成<br>上海组  访谈朱尚权<br>第三篇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br>从“601”到“824”  访谈祁国荣<br>“824”任务的前期管理  访谈梁镇和<br>“人工合成生命”系列研究的酝酿访谈黄爱珠<br>自豪及遗憾访谈包永德<br>署名问题  访谈罗登<br>有机所的贡献  访谈陈海宝<br>北京“824”任务组  访谈张其玖<br>不可能再组织第二个“824”项目  访谈王贵海<br>北京大学的工作  访谈顾孝诚、胡美浩<br>默默奉献13年  访谈孙融融<br>对“824”的反思  访谈翁延年<br>附录<br>“人工合成生命”系列研究大事记<br>主要参考文献<br>人名索引<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