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27704
  • 作      者:
    李成文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医史(第2版)》主要研究中医学的起源,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人文因素、科技文化、医政、中医教育、流行病与传染病、国外医药等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中医各科的发展特点及其突出成就,主要中医学说形成的源流、内涵、发展演变轨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着重研究中医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及自身特点,揭示不同时期中医学发展特点与规律,以扬长避短,为当代及今后中医学发展提供借鉴。《中医史(第2版)》第1版深受广大中医师生的欢迎,第2版在第1版
    基础上做了很大改进,内容更加完善,可作为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基础教材供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中医爱好者了解中医历史的参考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原始社会一春秋时期(远古—公元前476年)
    第三节 中医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与威胁生命的创伤疾病作斗争,不断地摸索能医治创伤疾病的药物和方法,从偶然的发现到有意识的寻找,从点滴零碎的认识到共同的经验,逐渐产生了原始的中医药知识。
    一、中药知识
    有关中药起源的传说颇多,但以伏羲氏和神农氏为主,这与原始社会畜牧业、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
    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天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共同采集,成群出猎,共同消费得来的食物,有时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引起腹泻、呕吐、昏迷,甚至造成死亡。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了解到哪些植物对人有害、哪些植物对人有益,这样便积累了一些植物药知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渔猎经济发展,为原始人提供了较多的肉类、鱼类、蚌蛤类食物,使其渐渐认识了某些动物的脂肪、血液、肝胆、骨骼和壳甲等有一定的治病作用。随着采矿业的发展,人们对矿物的性能有所了解,并认识到某些矿物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作用,这样,人们又逐渐掌握了矿物药的知识。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1章 原始社会一春秋时期(远古—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原始社会
二、夏至春秋时期
三、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二节 人文因素对早期中医学的影响
一、“道-(精)气”学说
二、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节 中医药的起源
一、中药知识
二、原始医疗工具
三、外治方法
四、中医学起源问题上的几种观点
第四节 早期中医药实践活动与中医学理论的萌芽
一、早期医疗实践活动
二、早期的医事制度
三、医巫分离
第五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
一、原始社会
二、夏至春秋时期

第2章 战国一两汉三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65年)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秦汉政府对中医学的重视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医事制度更加完备
四、服石与炼丹术
五、国外药物输入
第二节 人文因素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儒家独尊
二、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三、道家与道教的形成
四、经学与谶纬神学
五、王充与“气一元论”
第三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一、《黄帝内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伤寒杂病论》与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三、《神农本草经》与中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定
四、《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贡献
五、《五十二病方》的主要学术成就
六、养生学的初步形成

第3章 晋唐时期(公元265—960年)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政府对中医学的关注
二、经济日益繁荣
三、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繁荣
四、建立国家中医管理与教育机构
五、“服石”之风盛行
六、连绵战争阻碍中医学交流
七、国外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因素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泛滥
二、佛教的兴盛
三、道教的流行
四、儒佛道并立与三教归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继续提高
一、整理研究经典著作
二、脉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病因病机学的重要贡献
四、本草学的成就
五、方剂学的空前发展
第四节 临床各科显著进步
一、内科学水平明显提高
二、外科学的发展
三、妇产科学的发展
四、儿科学初步形成
五、五官科学的新进展
六、骨伤科治疗体系形成
七、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
八、急救方法的进步
九、养生学的新发展

第4章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视
二、科技与文化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三、疾病谱的变化对金元医家的影响
四、连绵战争对中医学的影响
五、国外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因素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一、理学的崛起
二、运气学说的兴盛
三、道教与养生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深入探索与创新
一、解剖学
二、经典著作研究
三、病因病机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四、诊断学新成就
五、中药学的卓越成就
六、方剂学发展与经方盛行
第四节 南宋与金元医学家的学术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
二、张元素与脏腑辨证理论、中药归经学说
三、张从正与攻邪理论
四、李杲与脾胃内伤学说
五、王好古与阴证论
六、朱震亨与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七、陈言与三因学说
第五节 临床各科的突出成就
一、内科学的充实
二、外科学的大发展
三、妇产科学成为独立学科
四、儿科学明显进步
五、五官科学突出成就
六、针灸推拿学发展新阶段
七、骨伤科学的繁荣时期
八、法医学的成熟
九、养生学的形成

第5章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政府对中医学的关注
二、经济发展与江南医学中心的形成
三、科学技术与文化
四、建立中医学术团体
五、出版中医报刊
六、国外医学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七、对医史文献的研究
第二节 人文因素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一、理学与太极命门说
二、“经世致用”与“实学”的影响
三、道教对养生的影响
四、佛教咒禁术及业报轮回的影响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充实与提高
一、解剖学
二、校勘注释经典著作
三、病因病机学的新理论
四、温病学说的形成
五、诊断学的充实与完善
六、中药学新成就
七、方剂学成就
第四节 临床各科的充实与提高
一、内科学空前繁荣
二、外科学的革新趋势
三、妇产科学的新经验
四、儿科学蓬勃发展
五、五官科学的新发展
六、针灸学与推拿学缓慢进展
七、骨伤科学的创新
八、养生学的发展
九、职业病的防治
十、重视环境卫生

第6章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民国政府对中医学发展的限制
二、维护中医药的抗争运动
三、西医学的影响
四、民间中医教育
五、成立中医学术团体
六、出版发行中医报刊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缓慢进展
一、经典著作研究
二、病因病机学的中西汇通
……
第7章 1949年以后中医学发展大事记
附 中医主要学术流派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