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0306
  • 作      者:
    (英)罗伯特?比德(Robert E. Bieder)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极少有动物拥有熊这般多姿多彩的角色,从希腊神话中的卡利斯托,到著名的漫画熊“小熊维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熊一直与想象、神话、故事和传奇相连。 2500万年前,熊科的始祖——只有狗般大小的“曙熊”就出现了。循着熊族的进化,本书讨论了灭绝的品种如洞熊,巨型短面熊以及如今幸存的八个物种,其中一些也濒临灭绝。作者继而探讨熊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对熊的认识的时代变迁,以及人类行为对熊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全球各地的传说和神话,狩猎和食用熊的有关仪式和禁忌,也涵括了熊在当代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故事、歌曲、卡通片和电影的主题,它们在杂技团和动物园里出现,它们还被制成备受孩子喜爱的玩具。本书围绕熊科动物不确定的未来作结——它们正受到栖息地丧失、疾病、污染、全球变暖以及为医药用途而偷猎的威胁——所有关注这种非凡动物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读者,都会深受震撼。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罗伯特·比德是美国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和公众与环境事务学院的联合客座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熊》围绕熊科动物不确定的未来作结——它们正受到栖息地丧失、疾病、污染。全球变暖以及为医药用途而偷猎的威胁-一所有关注这种非凡动物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读者,都会深受震撼。极少有动物拥有熊这般多姿多彩的角色,从希腊神话中的卡利斯托,到著名的漫画熊“小熊维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熊一直与想象,神话、故事和传奇相连。2500万年前,熊科的始祖——只有狗般大小的“曙熊”就出现了。循着熊族的进化,率书讨论了灭绝的品种如洞熊,巨型短面熊以及如今幸存的八个物种.其中一些也濒临灭绝。作者继而探讨熊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对熊的认识的时代变迁。以及人类行为对熊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全球各地的传说和神话,狩猎和食用熊的有关仪式和禁忌,也涵括了熊在当代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故事、歌曲、卡通片和电影的主题,它们在杂技团和动物园里出现。它们还被制成备受孩子喜爱的玩具。
展开
精彩书评
  考虑到世界范围内的熊文化是如此宏富,有关图书之稀少实在令人惊奇,本书引领读者浅尝这一广阔而迷人的主题。
                                                   ——《自然史档案》
展开
精彩书摘
  1  熊科
  6月,一个晴朗炎热的上午,我与匈牙利地质博物馆馆长、古生物学家拉斯洛·科多斯(1asz16 Kordos)以及德布勒森大学的佐尔坦·阿巴迪一纳吉(Zoltan Abadi—Nagy)教授为伴,爬上了通向巨大的伊斯达罗斯科石灰岩洞穴的古老小径。老朋友佐尔坦介绍我认识了科多斯教授。我在博物馆里对洞熊头骨研究了几天之后,拉斯洛建议前往匈牙利东北部的布克山,考察伊斯达罗斯科洞穴,我所见过的洞熊遗骸中,有一些就是来自那里。这条秀美的石灰岩山脉,伴着奔腾的小河,在匈牙利与斯洛伐克的分界线上绵延伸展,与其他山脉一起标明了喀尔巴阡盆地的北部边界。
  在我们行走的窄径两旁,山毛榉与松树沿着山坡交错生长,为我们提供了惬意的阴凉。绕过一块突兀的岩石,洞穴便赫然耸现。我们经过可怕的入口进入洞穴,使人联想到格里格(Grieg)的曲作《山魔王的宫殿》中那宴会厅的硕大入口。两旁的岩壁如哥特式教堂般向顶部拱起,坑坑洼洼的沙地则隐入山洞里面幽暗的阴影之中。这个多次成功发掘出洞熊遗骸的山洞有大约30米深,这仅是原长度的一半,前端的那一半在多年前已经塌方。我们沿着最有可能发现骨骼碎片或者臼齿的洞穴岩壁搜索,最终一无所获。
  洞熊的灭绝时间不过才15000年左右,从洞口向外望见的这些山冈中,是否会掩藏着比洞熊更久远的熊类的骸骨?从熊第一次出现到洞熊之间,曾有多少种熊漫游在这个地球上?它们又是如何进化的?
  要估算熊的历史,需要一些以数百万年为单位的地质学术语,这些阶段经常被冰川期和问冰期隔开:在冰川期,高达数英里(1英里=1.6千米。——译注)的冰川覆盖着北半球的大部分地方,大片冰川消退时,则是间冰期。而熊的起源比冰河时代还早:大约2200万年前,在作为第三纪一大分期的中新世的早期,熊的第一代祖先就出现在后来成为欧洲的地方.
  祖熊(Ursavus)看到过什么?当然不会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欧洲。那时,欧洲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是亚热带大陆块,不列颠藉由通往法国的大陆桥与这片欧洲大陆紧密相连,伊比利亚半岛向东西两侧延展更远。地中海几乎覆盖了整个意大利,并顺着法国、希腊和土耳其的海岸深入大陆。不及现在广阔的大西洋上吹来的温暖微风滋润了欧洲大陆,孕育了葱郁的热带丛林。斯堪的纳维亚和芬兰跟欧洲大陆相连,波罗的海远未形成。在不列颠与斯堪的纳维亚之间,一片冰冷海域向南方延伸,覆盖着今天德国北部海岸的部分地区和丹麦大部。阿尔卑斯山刚刚拱起,形成地中海和北部大淡水湖之间的大陆块。淡水湖东边,由法国南部到奥地利,一片辽阔的咸海覆盖着南欧大部并伸入到哑洲,而德国东北部和波兰还被掩藏在无边的沼泽下面。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现代生物的基本种群在这个时期激增。大约2500万年前的渐新世末期,中新世还没开始,早先存在的大量动物不知不觉间走向灭绝。但也有一些动物,包括一些哺乳动物,存续到中新世,造就了那个时期陆生生物丰富的多样性。欧洲中部和西部的大量石灰岩洞穴成为大批动物的栖居所,居住着熊犬、鼬鼠、狐狸、类似臭鼬的动物,以及猫鼬的早期祖先和众多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在这批动物之中,有种猎狐犬大小的动物,被科学家们称为“Ursavus e1emensis”(原始祖熊),有时也称作“曙熊”。许多科学家认为这种动物乃是熊类谱系的起源。
  那么,曙熊长得像什么样子呢?看起来是不是像缩小的熊?会不会爬树?有没有蓬松的长毛?我们不得而知。唯有它们的牙齿和颌骨的遗骸存留下来。不过古生物学家们可是世界上最棒的侦探,他们能通过一颗牙齿、一根骨头、一片头骨或一块颌骨拼凑出动物的全貌。他们也做出了一些猜测。由于曙熊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之中,熊类动物至少在年幼的时候都善于攀爬,故它也应是攀爬高手。它们可能也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为食,不过这些仅是猜测。无数年过后,曙熊的体形长得更大,牙齿也长得更像现在的熊属动物的了。
  在熊的所有遗骸中,最重要的恐怕是牙齿。当发现非常古老的遗骸时,骨骼往往严重碎裂,而牙齿(身体中最坚硬的部分)及其在头骨中的排列顺序,通常成为物种鉴定的唯一线索。熊科动物的齿骨,特别是臼齿,不仅可以告诉我们它究竟归属哪个亚种,有时还可以了解到它死亡时的年龄、生活模式以及进食方式。
  曙熊适时地发生了改变,而周围的世界也变了。体形更大的邻居柱牙象从非洲侵入欧洲,单趾马或单蹄马从北美洲缓缓行来,即将取代三趾马。巴塞罗那东北部的西班牙城市萨瓦德尔附近,有一处叫做肯劳巴特斯的地方,那里发掘出长臂猿和大猿等哺乳动物化石,证实在大约1300万年以前,这个地区仍旧保有亚热带气候和植物群。
  在这个发掘地收集到的骨骼化石中,有一块非同寻常的牙齿化石。单颗牙齿并不能提供太多信息,但是古生物学家们相信它属于一种类似于熊的动物。从牙齿的大小来看,这种动物的个头儿比可能是其祖先曙熊即“Ursavus e1emensis”或是同时代的其他祖熊都要大。这种似熊的新
  动物被称为“Protursus simpsoni”,尽管它比其他祖熊进化得更优良,却仍未达到真正的现生熊属动物的发展阶段。
  大约1000万年前,欧洲大陆变得干燥了,亚热带植物和丛林让位于沙漠、稀树大平原和草原。这样的世界对于像羚羊和原始马这样的早期反刍动物是理想的地方,但是却将祖熊这样的林栖动物推向灭绝。就在这个时期,祖熊的另一个分支,即被称为印度熊(Indarctos)的早期似熊动物,从亚洲散布到北美。西班牙的“Protursussimpsoni”的足迹在这时消失了,并绝迹于中新世到上新世之间,直到大约500万年前,演化成为游走于美洲的眼镜熊属(Tremarctos)。
  在上新世,在现属法国和匈牙利的地区发现一种似熊的新动物:奥弗涅熊(Ursus minimus),它是第一个也是最小、最原始的熊科动物,体形大小接近于如今的小型马来熊,也叫太阳熊。奥弗涅熊在今天的法国和匈牙利都有发现。
  然而,气候再一次改变了。大约150万年前,北方的冰层堆积有1.6千米高,并且不祥地向南方蔓延。冰河时代开始了。为了抵御严寒,许多动物长得更大以便更好地保持体温。野牛和黄牛这样的新动物开始游走过草原,大象和猛犸从非洲向北方迁徙。奥弗涅熊的体形也变大了,并开始迁徙到亚洲,也许还到达了北美。有可能是奥弗涅熊或与之紧密联系的动物演化成为美洲黑熊,即“U.americanus”,在喜马拉雅地区则演化成后来散布于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亚洲黑熊,即“Ursus thibetanus”。分子生物学研究数据表明,奥弗涅熊也是马来熊(即“Ursus
  ma1ayanus”)和懒熊(即“Ursus ursinus”)的祖先。
  熊在欧洲也迅速进化。大约250万年前的维拉弗朗阶时期,体形已经很大的奥弗涅熊演化成为更加庞大的伊特鲁尼亚熊,即“Ursus etruscus”。这种新熊的分布从欧洲西部直抵中国。伊特鲁尼亚熊的大小可能接近于美洲黑熊,分布遍及欧洲和亚洲大部,直到150万年前或是维拉弗朗阶之后的泰格尔间冰期末期才退出历史舞台,这时它的体形比刚出现时庞大得多。之后,伊特鲁尼亚熊的后代——棕熊(Ursus arctos)进入了历史舞台,并且传入美洲。多子多孙的伊特鲁尼亚熊在大约100万年前演化成为“Ursussavini”,后者在70万年前消亡。
  从“Ursus savini”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瞥见庞大的欧洲洞熊的起源。其突起的半球形前额具有洞熊最显著的特征。牙齿形态也与洞熊相似。在大约100万年前的瓦阿尔间冰期,地球再次变暖,冰山消融。欧洲大陆再次动物遍野,其中一种叫做德宁格尔洞熊(Ursus deningeri)的长
  腿熊开始取代“Ursus savini”。新来的闯入者早在大约100万年前的古兹冰期就出现在欧洲大陆,并存续至距今约70万年的克劳默间冰期。德宁格尔洞熊的体形比伊特鲁尼亚熊更大,不但有可能演化为巨人般的洞熊,还遇到了从非洲来的另一种生灵——早期的人类先驱,可能是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t)的雏形。
  德宁格尔洞熊拥有洞熊的许多特征,比如较长的下颚,当它笨拙地横穿欧洲时,欧洲开始感受到另一个漫长寒冷的“冬季”即埃尔斯特间冰期的严寒。在大约30万年前的霍斯坦尼间冰期,天气终于再次转暖,这时,一种比德宁格尔洞熊大得多的新熊出现了。这是巨大的欧洲洞熊,即“Ursus spe1aeus”。这种洞熊具有高耸的穹状头额和结实的颅骨,颅骨上长着宽大的臼齿,还长着一个粗大厚实的下颚。它的矢状脊,即颅骨上从前到后的一整块穹状骨脊,是极其凸出的,再加上颅骨两边外扩的颧弓,使得这种熊活着时拥有可怕的外表。它的厚实的下颚和矢状脊成厂支撑有力的咀嚼肌肉的基础。颧弓外扩,使得肌肉得以从其下穿过。如此硕大的咀嚼肌肉和这种熊的高度发达的耐磨白齿,表明它的许多食物都是由植物组成的,在春天和夏天尤其如此。按科多斯教授所方,洞熊在秋天可能用肉来补充它们以植物为主的饮食。
展开
目录
1  熊科
2  幸存者
3  传奇之熊
4  熊和人类
5  经人包装的熊
6  走向灭绝吗?
熊科动物大事年表
征引文献及注释
参考书目
相关协会
相关网站
作者致谢
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