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社会属性蕴涵着人类的社会生态适应性。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协调的管理必然是伴随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并必定产生于社会组织之中;管理者的意识形态总是要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不同的指导思想必然产生不同的预期目标,并导致不同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这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然而,人类生态学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知识、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管理者的意志不能是不受制约的,人类活动不能超越人的自然性,对人及其社会关系的协调必须符合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要求。因此,人类管理的社会属性必然内涵于社会生态适应性之中。这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的生态内涵。<br> 管理活动中的客体蕴涵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性。管理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协调,管理活动协调的对象是人的活动。因此,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同时又是管理的客体。但是,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具有唯一性,而作为管理的客体却不具有唯一性。因为管理协调的对象是人的活动,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自然为对象的,所以管理的客体是一个多元性的整体:它包括作为人类活动主体的人、人类活动的对象——自然,以及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与人和自然相关联的若干对象性因素。<br>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生态主体,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是其自身具有的最本质的属性;而管理的客体,则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网络的多元的整体。因此,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性之中皆蕴涵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性。<br> 管理协调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协调是管理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在管理中,协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目标的,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管理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在管理中协调的对象和关系方方面面,就其最终结果看,人类活动最本质的特征是将自然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因此,管理协调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是为了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