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惊险的旅程
第1节 使命
南极洲,又称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人类社会至今对其知之甚少的大陆,也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从古希腊传说中的神秘的“南方大陆”到电视屏幕上时时曝光的南极洲,这个冰雪大陆一直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个躲在平均厚度为2300米冰盖之下的大陆,仍然充满了未知与奥秘。是谁发现了南极洲?南极洲有哪些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南极洲曾经经历过哪些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南极洲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冰雪大陆有哪些直接和潜在的影响……
此外,人们常常会问:南极洲属于谁?谁在管理南极洲?国际社会通过什么机制管理南极洲?这个管理机制同联合国是什么关系?中国在现有的南极洲的管理机制中作用如何?
想了解南极,必须走进南极!这里我真诚地邀请您和我一道走进南极,去经受南大洋恶风险浪的洗礼,去体味冰封大陆的低温酷寒,去仰视连绵巍峨的冰峰雪岭,去接近南极大陆的稀有动物企鹅、海豹,去探讨这块冰雪大陆上存在的热点问题——诸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领土主权的纷争问题……
二十年前,当去东南极大陆为中山站选址这项极具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降临到我的头上时,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喜悦,因为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使命。我的南极经历告诉我,在冰雪大陆选址建站虽然不同于在国外建大使馆,但确有很多可以类比的地方:我们将在那片远离祖国的冰雪大陆升起中国的五星红旗,按着中国法律和国际公约对站区行使管辖权,促进同外国考察站的沟通与合作,同时还要开展科学考察、实行对所在地区的环境管理,并行使对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站的视察权。
显然,我的中山站选址之行无异于出使第七大陆。
1985年2月我国在西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62°1259S;58°5752W)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从而掀开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第一页,为以后全面南极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但“长城站”不在南极大陆本土,尤其对于东南极大陆的科考很难提供有效的支持。为此我国政府决定于1988~1989年度在东南极大陆本土再建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使之成为我国深入东南极腹地开展科学考察的基地和大本营。最初拟定由办公室主任郭琨和一位学测绘专业的同志,随澳大利亚的南极科考队赴东南极大陆进行建站的选址考察,后改由我和郭琨主任前往。我理解这和我是学习英语出身,多次参加南极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国际谈判,比较熟悉南极条约事务,遇到事情有利于对外沟通有关。
实际上,在我们从国内出发之前,有关东南极建站的计划和准备已经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包括科考队、建筑施工队、后勤保障人员、医生、记者,外加一个《长城向南延伸》的电视剧摄制组(导演为唐毓春,著名演员有金乃千、郑再石、张国立等人),以及“极地号”上的船员,一个总共110多人的队伍,已经处在完善他们的最后准备工作的阶段。所以由我们两个人组成的先遣组的使命明确而艰巨:我们必须在“极地号”到达澳大利亚之前,在东南极选定船可靠岸,人可登陆,陆上可建站的“中山站”站址。我们两人犹如古代大战中的正副先行官,临时受命出战,不能言败,必须取胜,否则后续的大规模战役便无法展开。没选定站址,何以谈建站,如果站址选得不好,势必事倍功半,劳民伤财。
偌大的东南极地域辽阔,但具备建站条件的地方却寥寥可数。因建站选址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有面积足够平坦的地域,以满足相应规模的科学考察站的建设和发展;
☆要濒临淡水湖,有足够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源;
☆要临近海上登陆点,以便于修建码头,将建筑材料和生活物资运入站区;
☆预选站址必须便于科考队挺进南极内陆,以满足我国深入广泛地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的需要。
我在1987年底曾随国家海洋局陈德鸿副局长率领的代表团访问过澳大利亚南极局,并就我国在东南极建站一事向澳方咨询过。澳大利亚南极局局长詹姆斯·布利索(James Bleasel),副局长芒克(Rex.Moncur)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澳方基于其多年南极考察的经验向我们提供了两处船舶可进入、人员可登陆的地区:一处是拉斯曼丘陵地区(Larsemann Hills),另一处是邦戈丘陵(Bunger Hills)地区。回国后经研究决定,基于深入南极大陆腹地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确定拉斯曼丘陵地区为首选考察地域。
鉴于南极不通航,我们只能搭乘其他国家的科考船赴南极进行选址考察活动。拉斯曼丘陵地区只有前苏联的一个常年站——“进步站”和澳大利亚的一个夏季站——“劳·基地”。从方便选址考察的角度出发,搭乘前苏联的科考船可直接到达拉斯曼地区;如果搭乘澳大利亚的科考船只能到达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从“戴维斯站”到拉斯曼地区还要穿越近百公里的南极冰盖,这一段冰盖上有很多巨大的冰裂隙,对于车辆的行驶隐含着很多困难和危险。但当时中国和前苏联不管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政府所属的机构的层面上还缺乏合作基础,为此我们只能舍近求远,选择搭乘澳大利亚的科考船进入拉斯曼地区。
根据澳方的承诺,澳方在他们租用的德国的“冰鸟号”考察船上为我们预留了两个床位,我们将随澳方的1988~1989年度的第一个航次进行我们的选址考察。1988年10月5日,我们乘中国民航飞抵墨尔本,然后转机飞往澳大利亚的南极局所在地——塔斯马尼亚州的首府霍巴特。考虑到当日是周六,我们生怕打扰主人的周末生活,因此没有提前通报行期,我们准备自行安排旅店休息,待周一再去见澳南极局新任局长瑞克斯·芒克。 但当我们去取行李时发现身着便装的瑞克斯-芒克正张着双臂向我们走来,没想到芒克局长竟然亲自驾车到机场来接我们。他把我们直接接到他们家,并设宴为我们接风。我们深为主人的盛情好客而感动。周一,他向我们讲述了为我们选址所做的详细安排,并将我们介绍给了航次队长马丁-白茨先生。根据澳大利亚对南极考察队员的要求,我们在那通过了当地医院的体检,在澳南极局接受了在船上的应急自救方法培训,准备乘“冰鸟号”开始我们的南极之行。我们将随船考察南大洋“西风带”的海况、冰情、航线以及拉斯曼地区的地形、淡水资源、船舶停靠条件等要素,为我国“极地号”南极考察船的南大洋航行和建立“中山站”做必要的技术准备。
塔斯马尼亚州地处澳大利亚大陆南端的一个大岛上,地理位置犹如中国的海南岛;不同的是海南岛是中国最热的地方,而塔斯马尼亚岛虽然也在澳大利亚的最南端,却是澳大利亚气温最低的地方。因为澳洲地处南半球,气候和我们正好相反:我们的夏天是他们的冬天,他们的春天是我们的秋天。我们是南方地区接近赤道,他们是北方地区接近赤道。
霍巴特市是澳大利亚最接近南极的城市,这个城市和南极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挪威阿蒙森探险队就是在霍巴特向世界宣告他们登上南极点的消息的。如今的霍巴特是塔斯马尼亚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亚南极局的所在地。这个只有20万人口的小城弥漫着浓烈的南极色彩,市里有闻名遐迩的国家级南极管理与科研机构,码头上停泊着从南极往返的破冰船,南极为这个小城带来了很多商机和从业机会。霍巴特是一个依山傍海的山城,市郊的惠灵顿山海拔1270米,德温特河穿过市区静静地注入南大洋,造就了霍巴特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这里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1℃,最低气温仅-3℃,是一个适于居住但不太好找工作的花园城市。
10月13日下午,霍巴特港马阔里2号码头一片沸腾。澳南极局的同事,考察队员的亲人、朋友们云集码头,大家互道珍重,话别。送别仪式简单而亲切。孩子们在船上船下跑来跑去,他们把一条又一条彩色纸带的一头缠在船舷或船上亲人身上,再把另一头绕在地面灯杆或在码头上送行的亲人身上,如此往返多次,在船舷与码头之间编织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下午5时,“冰鸟号”发出三短一长四声鸣笛,拖着飞飞扬扬的彩带,载着亲人和同事们的美好祝愿,徐徐驶出港湾。我们也就此开始了为在东南极建站而进行的预选站址的南极考察之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