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45069
  • 作      者:
    刘容子,吴????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前言、第l章、第5章、第6章,由刘容子执笔;第2章、第3章,由吴姗姗执笔;第4章,由刘容子、乔璐璐执笔。全书总体研究思路与框架设计、审阅工作由刘容子负责,统稿由刘容子、吴姗姗负责。
展开
内容介绍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借助地理学、海洋学、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海域承载力概念的定义及分析出发,系统地建立了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复合的海洋承载力评价体系。同时以渤海为研究区域,开展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分析、生态系统问题分析与价值评估、海洋环境质量分析与环境容量评估,以及海洋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评价等,提出了合理利用并提高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框架方案。<br>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可供从事地理学、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海洋经济等专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  海洋资源承裁力的内涵及研究意义<br>    1.1  承载力的概念<br>    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里转借过来的概念,现已成为描述发展限制程度的最常用的概念。1921年,美国的Park和Burgess在有关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随着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渐明显,资源承载力、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环境总量、环境承载力等概念相继被提出,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生态破坏引起了人们对资源消耗与供给能力、生态破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如今,承载力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调控领域。<br>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提出,扩展与完善了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因素承载力的不足,但不同的研究领域由于出发点不同对承载力的理解仍存在行业的限制,因而出现的生态承载力的度量方法也仍然带有各自的领域特点。
展开
目录
前言<br>引言<br>1 海洋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及研究意义<br>1.1 承载力的概念<br>1.2 海域承载力的内涵<br>1.2.1 海域及其海域承载力的定义<br>1.2.2 海域承载力研究应考虑的主要方面<br>1.2.3 研究海域承载力的意义<br>1.2.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重新审视渤海<br><br>2 海洋资源的供给能力分析<br>2.1 历史上渤海主要海洋资源的资源量<br>2.1.1 渔业资源<br>2.1.2 海岸线与沿海港址资源<br>2.1.3 滩涂、浅海资源<br>2.1.4 油气资源及其他矿物资源<br>2.1.5 海水(盐田)资源<br>2.1.6 滨海景观资源<br>2.1.7 海洋资源综合评价<br>2.2 渤海海洋资源产品的实物量分析<br>2.2.1 海洋渔业资源<br>2.2.2 港口资源<br>2.2.3 海洋油气资源及其他矿物资源<br>2.2.4 滨海景观资源<br>2.2.5 海盐资源<br>2.2.6 海水资源<br>2.3 渤海海洋资源价值量评估<br>2.3.1 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br>2.3.2 历史时期海洋资源的价值评估<br>2.3.3 现状下海洋资源的价值评估<br>2.3.4 综合分析<br><br>3 渤海生态系统问题分析与价值评估<br>3.1 渤海生态系统问题分析<br>3.1.1 生物生境<br>3.1.2 生物资源数量和质量<br>3.1.3 滨海湿地<br>3.1.4 生态系统健康状态<br>3.2 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br>3.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br>3.2.2 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br>3.2.3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br>3.2.4 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br>3.2.5 主要结论<br><br>4 渤海海洋环境质量分析与环境容量评估<br>4.1 渤海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分析<br>4.1.1 渤海海域接纳的主要污染物<br>4.1.2 渤海海域污染状况<br>4.1.3 环渤海周边地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br>4.1.4 渤海底质表层沉积物质量<br>4.1.5 海洋生物质量状况<br>4.1.6 海洋灾害状况<br>4.2 海域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分析<br>4.2.1 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br>4.2.2 人海排污口设置不合理<br>4.3 渤海海域环境容量估算<br>4.3.1 渤海水交换能力<br>4.3.2 渤海环境容量主要估算成果综述<br>4.3.3 《渤海纳污总量及对污染排放削减战略的影响》报告中有关环境容量的研究<br>4.3.4 水动力数学箱式模型方法对渤海环境容量的估算<br>4.3.5 经济发展下渤海环境容量预测<br>4.3.6 主要结论<br><br>5 海洋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评价<br>5.1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状况<br>5.1.1 区域海洋经济中心地位重要,作用越来越大<br>5.1.2 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新兴海洋产业渐成气候<br>5.1.3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海洋依赖程度差异大<br>5.1.4 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工业化,区域性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br>5.1.5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岸、海洋的关系<br>5.1.6 地区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r>5.2 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海洋的需求<br>5.2.1 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br>5.2.2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br>5.2.3 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br>5.2.4 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br>5.2.5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十一五”规划<br>5.3 渤海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定位<br>5.3.1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高度重视渤海作为内海的特性<br>5.3.2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对渤海海域的功能定位<br>5.3.3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对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定位<br>5.4 海洋经济开发问题需要高度重视<br>5.4.1 区域海洋开发缺乏宏观调控<br>5.4.2 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br>5.4.3 海域使用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br><br>6 合理利用并提高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框架方案<br>6.1 合理利用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原则<br>6.1.1 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br>6.1.2 海陆一体化协调开发原则<br>6.1.3 国家海洋总体利益至上原则<br>6.1.4 加速科技兴海的原则<br>6.1.5 开发和保护同步发展、保护优先原则<br>6.1.6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br>6.1.7 技术经济最佳适用原则<br>6.2 重新确立渤海资源开发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br>6.3 制定渤海特殊法律,建立环渤海地区开发与保护新秩序<br>6.4 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渤海管理体系<br>6.5 合理规划渤海开发结构和布局,有效利用和提高渤海资源承载力<br>6.5.1 制定渤海海岸利用规划<br>6.5.2 制定渤海主体功能区规划<br>6.5.3 调整区域水资源结构和调配方案,尽可能改善渤海海洋生态用水状况<br>6.6 减轻和控制陆源污染物人海,合理规划和利用渤海的环境承载力<br>6.6.1 减轻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br>6.6.2 建立并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br>6.6.3 环渤海地区建设生态省和生态市<br>6.6.4 高度重视农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br>6.6.5 减轻和控制各海洋产业对渤海的污染<br>6.7 定期调查和评价渤海的资源环境状况,建设适于渤海特点的监测监视及应急体系<br>6.7.1 建立渤海区域性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制度<br>6.7.2 渤海监视监测及应急体系建设<br>主要参考文献<br>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