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自由行.东部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951309
  • 作      者:
    叶永烈著
  • 出 版 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自由行》是作者游历中国东部时所创作的旅行纪实的选集。《中国自由行:东部卷》是其中的一本。
  绍兴老房子大都是白墙、黑柱、青瓦、雨中漫步,大有“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的意境。
展开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 1岁发表诗作,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已超过一亿册。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客观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反右派始末》,全面反映1957年“反右派运动”;“四人帮兴衰”系列——《江青传》《张舂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以及《陈伯达传》,真实写照中国十年“文革”;《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全景纪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外,还有《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用事实说话一一我的采访手记》《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追寻彭加木》《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等。作品曾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之“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书是作者游历中国东部时所创作的旅行纪实的选集。全书分为四辑。
  “京沪漫步”于细微处着笔,描绘了京沪两地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名胜、历史旧痕;“东部沿海”展现一系列东部城市的风貌——杭州之秀美,绍兴之静穆,温州之异军突起,雁荡、武夷之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栩栩再现;“北国风情”刻画了中国东北豪迈沉郁的气质,在萧红故居怀旧,在古城保定寻根,抒发其对文学和人生的独特沉思;“南国徜徉”则以活泼笔调记述了作者在广州、深圳、珠海、三亚等城市的足迹,反映了历经岁月坎坷又目睹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代人复杂喜悦的心情。
展开
精彩书摘
  最熟是北京
  一晃,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30多个年头。人生的3/5,是在上海度过。我也常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尽管我并不是上海人,可是如今我出去,人家都称我是“上海作家叶永烈”。
  如此说来,对于我,最熟的是上海。
  我却摇头。
  莫非,最熟是故乡——温州?
  其实,我在高中毕业之后便离开了温州。此后,虽说隔几年也回一趟温州,却总是来去匆匆,只住三五天就走。所以,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仍是童年时代的印象。1994年我回温州,写了篇温州散记,那题目就是《不识故乡路》——因为温州这几年已经大大地改变了,除了市中心旧城区之外,我“不识故乡路”了!
  最熟的究竟是哪。里?
  我说:“最熟是北京。”
  这倒并不因为当年我在北京大学上了6年学。其实,做学生时我忙于学业,再说穷学生也没有多少钱“消费”,难得从郊外的学校到市区——那时叫“进城”。一个学期进城三四回就算不少了,所以,那时我并不熟悉北京城。
  如今我说“最熟是北京”,却因为一趟趟出差,老是去北京。妻子甚至说我一年中去北京的趟数比去上海南京路的趟数还多。
  老是去北京,早就去腻了。在北京,早上办完事,我下午甚至中午就回上海。心里巴不得别去北京。
  我希望最好是到没有去过的地方出差,富有新鲜感。可是,身不由己,我依然老是去北京。
  总是“黏”着北京,内中的缘由便在于北京是首都。
  全国性的会议大都在北京开。
  出差办事,上这个“部”,那个“委”,这个“办”,那个“会”,都得去北京。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我的采访圈大体上在北京。说来也怪,虽然人家称我是“上海作家”,可是我的作品大都是北京题材。北京作家们笑我“侵入”他们的领地。其实,我也深感“远征”北京,比写近水楼台的上海题材要吃力得多。但是,我非得一趟趟去北京采访不可。
  为什么我要“远征”北京呢?我曾说,这是因为中国的“百老汇”在北京。当然,我所说的北京的“百老汇”,并非美国纽约“百老汇”那样的大街。我所关注的是中国现代史、当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人物。那些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风云人物”汇聚在北京,成了中国的“百老汇”。我奔走于这样的白发世界,进行一系列采访。在我看来,北京的“百老汇”是我的创作之源。
  于是,我不断地去北京,有一年甚至去十来次,有时一个月内要去两次。
  我去过纽约。那里的百老汇大街又宽又长,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宽达40:米,长达25千米。北京的“百老汇”却“汇”在几处。记得,有一回我在北京三里河一个高干大院采访,那里是北京的“百老汇”之一。被采访者问我,你是第一次上这儿?我说来过好多回,随口答出这里七八户人家的名字。又有一回,在北京另一处“百老汇”——木樨地的一幢高干大楼,被采访者得知我曾来这里多次进行采访,建议我索性对每一家都进行采访——如果把这座楼里每家的命运都写出来,那就写出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缩影!
  大抵是我反反复复去北京,北京某部门一度要我调到北京工作。我觉得这可以考虑。可是,对方只调我一人进北京。我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于是,调北京工作的念头只得作罢。我依然一趟趟出差到北京。
  每一回去北京,差不多住处都不相同。这回住东城,下回也许住西城。上次住北郊,这次住南郊。我几乎住遍了北京的东南西北、角角落落,而不像在上海,总住在一个地方。
  也正因为这样,我对北京的大街小巷,对于北京的变迁比上海更熟悉:我踏勘过五四运动火烧的赵家楼,我细察过当年林彪所住的毛家湾,我寻访过北京大学“梁效”写作组的所在地,我曾在清华大学“井冈山”红卫兵总部旧址前踯躅,也曾研究过当今的钓鱼台国宾馆的哪几座楼是“中央文革”的所在地
展开
目录
京沪漫步
最熟是北京
在北京住四合院
与纪晓岚比邻而居
访梁实秋故居
街上流行透明包
毛家菜
北京的另类饭店
三上香山
漫步中国现代文学馆
神秘的毛家湾
当年甲肝流行时
水灾目击记
上海的早晨
夜上海
春到龙华
古刹老僧
乘热气球
非常时期的上海

东部沿海
面对西湖
西子湖畔品茶香
南湖行
秋雨绵绵访绍兴
在西施的故乡
火腿之乡新貌
看山人
泛泛江上鸥
青苔颂
雁荡朦胧夜
三游平阳
雨中南雁
不识故乡路
特殊的窗口
温州的外来务工者
陌生的故乡
重温童年的欢愉
世界徽章大王
目击中国首富村
在华罗庚的故乡
百年树人
垂钓之乐
重访福州
坐水观山
住山房
走马观厦门
在厦门前线旅游
鼓浪屿上的琴声
再游厦门
侨乡探古
青岛的节奏
处处闻啼鸟
胶东行
冬日济南

北国风情
在大兴安岭乘飞机
高高的兴安岭
猎人夜话
大兴安岭火场见闻
南有深圳,北有黑河
勇敢的鄂伦春
“小小联合国”
初夏哈尔滨
访萧红故居
汽车城长春见闻
彩贝生辉
百鸟画
冰雪沈阳行
北方明珠
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漫步古城保定

南国徜徉
在广州喝茶
食在广州见闻
中国的红场
新兴的东莞
百岛之市——珠海
花团锦簇珠海城
特区的人
深圳在“升值”
海口印象
走访海瑞墓
三亚归来不看海
请到天涯海角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