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br> 客家人的先民从中原开始经过几次南迁,大部分定居在广东梅县(即梅州市),他们的语言也从古代汉族的北方官话——河洛雅言,经过吸收吴楚方言、赣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的特点而形成了客家方言,也因为这样,客家方言是广东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的一种。因其语音的最后定型约在唐代,客家方言也称为“唐音”。<br> 闽语<br> 广东的闽语主要指潮汕话和雷州话,这两种方言都是从福建的闽南方言演化而成的。潮汕话与厦门、漳州话同属一个支系,是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br> 省内宗教<br> 广东省宗教历史悠久,主要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是我国最早接触外来宗教的地区之一,其中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都是由广东传入中国的,广州市的怀圣寺是中国最早兴建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现在仍是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据统计,目前广东省的宗教信众已有160万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651处,省级宗教团体7个,县级宗教团体达200多个。<br> 广东特有的人文风情<br> 丰富多彩的戏剧、绘画、音乐和建筑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情的广东省。其中粤剧、潮剧和汉剧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而颇具浓郁的岭南色彩的广东建筑,则以西关大屋、骑楼、客家围屋等为代表。<br> 粤剧<br> 粤剧的源流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主要流传于粤语地区和港澳地区,在东南亚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颇为流行,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仍有世代相传的艺人、班社组织、同业行会等。<br> 潮剧<br> 潮剧又名潮州戏,属宋、元南戏的分支,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明代弋阳、昆山等腔流传潮州,开始形成潮剧的雏形,在清代吸收了西秦戏、外江戏(以二黄、西皮为主)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潮汕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br> 汉剧<br> 汉剧有400多年的历史,原称“外江戏”。清雍正至乾隆间,外江戏由长江流域流传入潮汕,结合当地曲调、戏剧后形成广东外江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后,改外江戏为汉剧。广东汉剧的称谓是在建国后才固定使用的。<br> 西关大屋<br> 西关大屋多集中在今广州市的荔湾区,因从前的荔湾区被称为“西关”,而屋主一般都是富豪巨贾,他们为了显示权贵,一般都喜欢把屋子修建得高大气派。<br> 骑楼<br> 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东的骑楼建筑是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与广东传统建筑相结合演变而成的。“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连接成可自由步行的长廊,底层多为商业用途,“骑楼”使店铺便于广开门面以招揽顾客,并与行人兼享避雨防晒的用途,在广东各城市都有“骑楼”建筑。<br> 客家围屋<br> 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大多集中在梅州地区。<br> 围屋布局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堂皇而庄重,具有儒家的审美旨趣和极高的建筑水平。小规模的客家围屋可以住好几代数十口人家,大的住上同一宗族一二百号人也不成问题,因为围屋可以随着子孙的增加而进行扩建,一座客家围屋除了房屋外,还要有屋前的晒谷坪和半圆型的池塘才算完整。客家围屋集居住、生息、宗族祭祀、贮存、防御外敌于一体,体现出客家人喜欢聚族而居的传统心理。<br> 岭南画派<br> 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是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为首的一个画派,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所以被称为岭南画派,与粤剧、广东音乐并称为“岭南三秀”。<br> 它的特点是创新、写实并多以岭南特有景物为题材,在国画的基础上引入西洋画技法,色彩鲜艳亮丽。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和广州的黎雄才、关山月四位大师堪称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赵少昂更被誉为高奇峰后的岭南画派最佳传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