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故宫观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0478062
  • 作      者:
    柳坡,博溪编著
  • 出 版 社 :
    紫禁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只有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延续一贯而从未中断。而我国丰富众多的文物与文化遗存,即是最真实可靠的见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则更显出“那种渗透期间的至今让人感动不已的典守国宝的精神气儿”。
  本书为您全面呈现那些关于两岸故宫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
展开
内容介绍
  《故宫观澜》试图较全面系统、又有侧重地展现两岸故宫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既是那样曲折、丰富、斑斓;又在中华文化的大层面上,显得那样和谐、辉煌、自然。故而,该书上、中、下三篇:既记述故宫代表性建筑、典章制度与重大历史事件,又索源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与蕴涵;既记述故宫荟萃之文物、艺术珍品与文化遗存,又索源于文化精神与艺术发展演变历程;既记述故宫博物院诞生、国宝大迁徙的无比艰辛与现今的保护发展,又索源于思想文化根基、民族精神与和平进步愿望。全书更以《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文心雕龙·序志》“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所示之意,谨定其名为《故宫观澜》。这也是“大文物观念”与理性文化思想融会的一次尝试。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巍巍紫禁城
  一、明清帝宫五百年
  内城与皇城
  北京城的建筑格局分外城、内城、皇城。皇城位于内城之中,紫禁城则位于皇城的中心。
  内城南有前门(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东有朝阳门和东直门;西有阜成门和西直门;北有安定门与德胜门,共9门。正阳门为皇家专用,崇文门设税关,宣武门出入囚车,朝阳门外有“水旱码头”,乃京城交通枢纽;东直门是京城所需木材的主要入口;朝阳门与东直门内外,设有许多仓库,为京城物流中心;西直门通往京西玉泉山,是皇家饮用水的重要入口;阜成门通往京西山区煤炭产地,是皇城所需燃料的主要入口;东直门与西直门(即今日东四、西四一带)以北,是集市与商业区;大军远征,出安定门,班师进德胜门;后为出入方便,又在外城东南角辟东便门,在西南角辟西便门。
  时至今日,前门、天安门、德胜门与东、西便门的城楼仍在,其余已被拆除。皇城内河四面环绕,由地安门外西高梁桥入城之水,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为护城河。
  清初,“满八旗”及其眷属分驻内城,汉人(包括汉族大臣)不得在内城安家,甚至不准留宿过夜。直到康熙年间,首开“赐汉臣宅邸”先例,最早获此“殊荣”者,为入值乾清宫南书房(内阁)的张英(张廷玉之父)、高士奇、励杜讷,后有朱彝尊、蒋廷锡。
  明代,北京设顺天府,领5州18县,衙门在今鼓楼东大街。清沿明制,仍设顺天府,又称京府,由特简大臣兼理府事,相当于部级,用银印(一般府的最高长官为五六品,用铜印)。清代设“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负责京城治安、民政、司法诸事,其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走进紫禁城
  作为皇宫的紫禁城为长方形,四周共有4个大门与外界相通:前日午门,只在国家大典日大臣朝觐皇帝时启用;北日玄武门,清康熙时因避玄烨讳,改为神武门,专供皇家人出入;东、西日东华门、西华门,为平时进出皇宫之门。皇城的建筑格局,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以使用功能说,可分前朝与后廷。
  中路的建筑与设施,突显了皇帝与皇后的地位。进午门,过金水桥就是太和门。太和门广场东西厢房分设内阁诰敕房、稽查上谕处、起居注公署、内阁公署等。沿着中轴线向北,依次为太和、中和、保和殿,俗称外朝三大殿,平时多封闭,只有在重大节日庆典时,作为举行仪式的场所。三大殿东、西两侧的厢房,分设体仁阁、弘义阁,归属内阁;另有银、皮、缎、衣、瓷、茶诸库。
  走进保和殿之北的乾清门,就进入内廷中宫区。从乾清门沿中轴线一直向南,共有9门,即乾清门、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箭楼、永定门,象征皇帝的“九重天子”之尊。
  与乾清门遥遥相对的是乾清宫,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清代顺治、康熙皇帝在此居住。再向北为交泰殿与坤宁宫。按中国传统,“乾”为天,象征阳;“坤”为地,象征阴,故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两宫之间建筑为阴阳交泰,故日交泰殿。从太和殿到坤宁宫,是整个宫阙的中心。
  坤宁宫以北为御花园,殿字楼阁、假山树石,参错其间。园中的钦安殿,是皇宫中路唯一的宗教专用场所。再向北为神武门。
  东路的建筑,入午门,向东穿过协和门,东侧有内阁大堂和保存历史档案的“红本库”、“宝录库”以及銮仪卫。向北入文华门,东有本仁殿,西有集仪殿,北为文华殿。该殿原有绿色琉璃瓦顶,明嘉靖时改为黄琉璃瓦顶,为皇帝办经筵之所。文华殿的厢房,曾为明代太子读书处。文华殿以东的传心殿,供奉中国上古时期的帝王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等,以及周代开国之周公姬旦与孔圣人。文华殿以北有藏书楼文渊阁。再北有御茶房、御膳房、御药房、太医院、井亭、銮驾库、国史馆、南三所,皇上习箭的箭亭、养御马的上驷院。
  从这一区域再向北,分东路与外东路。在东部靠近紫禁城东城墙的地带为外东路,明代只有仁寿殿等不多的建筑。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烨下旨在这里为其母建起宁寿门、景福宫等。后来乾隆帝弘历,用5年时间在宁寿门以北建起宁寿宫。这是一组自成体系的建筑群,占地12600平方米,耗资130万两白银。本来计划作为他晚年的休养之所,可他没有住过一天。养性殿东有畅音阁大戏台,戏台分3层,上有天井,下有地井,演戏时可以根据剧情,供仙佛、鬼怪升降。与戏台相对的是阅是楼,为帝后看戏的“包厢”,其两侧的廊道,为王公大臣看戏之处。宁寿门北为皇极门,门前有著名的九龙壁。与宁寿门相对的为皇极殿,形制如乾清官,规模略小。由此向北是宁寿宫、养性门、养性殿。养性殿之后的乐寿堂,清末慈禧太后在此居住。其东西两廊镶嵌有100多块的法帖石刻。乐寿堂之北的颐和轩,为读书场所。东有礼佛所用的佛日楼与梵华楼,西有宁寿宫花园,园北有迷宫之称的符望阁,内装修极其精美,布局复杂多端,通道真假共存,似通非通。花园最北端的倦勤斋,绿顶黄檐,极为雅致,斋内设小戏台。最北端一偏僻角落有一水井,为光绪皇帝宠妃殉难之处,后称珍妃井,现在是为游人搜寻的一处景点。宁寿宫之东紧靠紫禁城东城墙的有南十三排和北十三排,为禁卫军与太监的住处。
  外东路以西是奉先殿,是明代在宫内建的“小太庙”,内有很多单间,每间供奉一位先朝皇帝及其后妃的牌位。明代,皇太子在奉先殿西侧的毓庆宫(时称慈庆宫)居住,光绪皇帝幼年曾在毓庆宫读书。逢祭天地、社稷、祖先、孔子,以及祈雨求福的敬神礼佛活动,皇帝要提前沐浴、吃素,在毓庆宫以西的斋宫独宿一日或数日。有时,也选择其他清静地方斋居。
  斋宫之北,称东六宫,即景仁宫、延禧宫、承乾宫、永和宫、钟粹宫、景阳宫,是六个形制相同的院落。
  景仁宫曾名长宁宫。福临之妃佟氏在此生康熙帝玄烨。乾隆帝的生母、嘉庆帝的孝和皇后、咸丰帝的婉贵妃,光绪帝的珍妃,都曾住过这里。
  延禧宫,清道光帝旻宁的琳常在、成贵人,先后住此宫。道光三十年至成丰五年(1850-1856),曾两次失火,后来被改建为“水晶宫”,以压“邪火”。铜做栋,玻璃为墙,夹墙中可放水养鱼,张勋闹复辟时,有几发炮弹曾落在延禧宫院内。承乾宫曾名永宁宫。明崇祯帝的田妃、清顺治帝福临的董鄂妃、成丰帝奕泞的云嫔与婉贵人先后住过。道光皇帝旻宁的孝全皇后钮祜禄氏,在此生奕诗。她14岁入宫,25岁晋为皇贵妃,转年被册立为皇后,33岁“暴崩”。旻宁万分悲痛,发誓再不册立皇后。
  永和宫曾名永安宫。康熙帝玄烨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在此宫生雍正帝胤稹。乌雅氏生过3男3女,在清代后宫中罕见。康熙帝谢世时,她痛不欲生,胤稹要给她上尊号,举行盛典,她一口回绝,不久去世。道光帝的孝静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成丰帝的丽贵人、斑贵人和鑫常在,光绪帝的瑾妃,也先后住此宫。瑾妃表面又笨又傻,其实善于韬光养晦,慈禧死后,宣统帝尊她为太贵妃,她处处仿照慈禧,专横跋扈,1924年病死,终年51岁。
  钟粹宫曾名咸阳宫。咸丰帝奕宁幼时随母住在这里,后来慈安太后住此宫,并于光绪七年(1881)在该宫去世。光绪帝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曾住此宫,溥仪入宫之初在此暂住,由隆裕太后照顾。
  景阳宫曾名长阳宫。明神宗朱翊钧的王恭妃,在这里生光宗朱常洛,后她死于此宫,清代改为图书馆。
  东六宫以北是北五所,有如意馆、寿药房、古薰房,以及内廷太监办公处四执库和敬事房。据说,珍妃“投井”前,就幽禁在北五所3年。北五所后面的东铁门,通往神武门。
  再说西路的建筑。进午门,向西穿过熙和门,为午门西侧的灯库、木库。向北跨过金水河,入武英门及武英殿,规制与东路的文华殿相似,也是一个学术场所。明代,皇帝有时在武英殿召见大臣,有时在此斋居。李白成曾在此殿称帝。康熙年间,在此开馆编书。乾隆年间,在武英殿编刊印刷书籍,称作殿本。
  武英殿西有尚衣监与宝蕴楼。尚衣监曾为皇子住处。宝蕴楼原名为成安宫,康熙时,囚禁过废太子允礽。后因毁于火,民国时改建,贮藏文物。南有南薰殿,藏历朝帝后、圣贤画像。
  武英殿北是机构庞大的内务府,总管内务府的大臣都是皇族亲贵,由皇帝任命,权势很大。内务府北边,西为慈宁花园,是慈宁宫的附属建筑;东为造办处,隶属内务府。造办处工作繁杂,掌管许多技艺高超的匠人,大者能建房,制作家具,小者能制作各种工艺品。
  造办处以北就属于内廷范围了,分西路与外西路。外西路有供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们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和寿安宫,形成一片建筑群。住在这里的太皇太后、皇太后,若有儿孙还在执政,日子就过得充实。儿孙们差不多天天都来给老太太问安,亲王福晋、诰命夫人们,要按规定轮流来陪老太太说话。逢元旦、冬至与太皇太后、皇太后生日,以及给老太太上尊号、册立后妃等,慈宁宫都举行盛大典礼。公主定婚、出嫁,老太太要在慈宁宫宴请驸马(清称额驸)的母亲及有身份的女眷。清代,每年正月十六,老太太在慈宁宫宴请外藩公主、郡主,以及蒙古王公的夫人,由皇后、妃嫔及诸王、贝勒、贝子、满族一二品大员的女眷作陪。慈宁、寿康、寿安诸宫,与其他寝宫显著不同的是,这里佛堂多。
  但不是所有的先皇遗孀都有这样的福分。2000多年前,汉代废止了古已有之的后妃殉葬制,明代则死灰复燃。诏令建筑紫禁城的明成祖,就有16名妃嫔殉葬,为明仁宗朱高炽殉葬的有5名妃嫔,为明宣宗朱瞻基殉葬的妃嫔有10人。到朱瞻基的儿子英宗朱祁镇时,才下令废止。清初,殉葬之风再起,为顺治福临殉葬的不仅有妃嫔,还有侍卫。后来康熙帝玄烨又下令废止。多数殉葬的妃嫔,是被勒死的。康熙帝曾在慈宁宫东侧,为孝庄太皇太后建了一座寝宫,可孝庄去世后,又把这座寝宫拆运到清东陵去,于孝庄墓旁按原样建起来。
  寿安宫以北的英华殿,原名隆禧殿,明代供奉佛像,清代又筑碑刻石,推崇黄教(藏传佛教的一支)。英华殿西边,有御膳房、城隍庙。东边的一片院落,有雨花阁、广生楼、怡静轩、碧琳馆、延春阁、古云楼,建福宫等,占地约4万平方米。英华殿庭院后门,往东通神武门。
展开
目录

上篇 巍巍紫禁城
一、明清帝宫五百年
明成祖建帝都
内城与皇城
走进紫禁城
皇权的象征
二、紫禁城巍城四门
宫阙第一门
血战东华门
嘉庆遇刺玄武门
三、外朝一门三大殿
以和谐为理念
皇城至尊太和殿
保和殿上选贤才
四、太和殿顺治亲政
帝位由天而降
多事之秋甲申年
开国少年天子
行儒教入禅宗
英年早逝留谜案
五、乾清门御门听政
康熙御门听政之仪
雍正帝务实治国
乾隆帝整肃吏治
六、内廷重地乾清官
乾清宫明清两重天
“正大光明”匾背后
尊老敬老千叟宴
七、交泰殿上立铁牌
明太监干政亡国
清帝以明朝为鉴
八、坤宁宫内迎皇后
张开大网选秀女
皇帝大婚行六礼
同治与光绪大婚
紫禁城内的后妃
九、上书房皇子读书
福临幼年难读书
康熙帝严于教子
雍正为皇子立规
同治帝不爱读书
溥仪有了洋师傅
十、两大典与文渊阁
煌煌巨著《永乐大典》
乾隆修建文渊阁
《四库全书》受关注
武英殿与修书处
十一、紫禁宫积重难返
乾隆晚年种祸根
嘉庆帝难挽颓势
十二、成丰走上不归路
道光选错接班人
成丰即位临难题
外敌当前离京城
避暑山庄的岁月
十三、养心殿垂帘听政
发动政变揽朝纲
为专权清除障碍
只有劣迹无政绩
两太后功罪分明
十四、宗教理念与礼仪
清宫崇尚萨满教
尊喇嘛教为“国教”
祀典活动包罗万象
音乐卤簿仪驾
融民俗节庆同乐
十五、清宫生活面面观
穿什么怎么穿
吃什么怎么吃
女为悦己者容
唱戏听戏戏台
内宫生活琐记

中篇 溯源观国宝
十六、清帝与国宝
编纂汉文经典
广罗名贤书画
十七、青铜重宝
商周青铜器与铭文
古代青铜之种类
铜镜文化照千秋
华严钟与宣德炉
青铜器传奇
十八、瓷器王国
古代名窑之分布
制瓷中心景德镇
异军突起唐三彩
稀世珍品汝窑瓷
人间瑰宝青花瓷
精美绝伦彩绘瓷
陶瓷奇葩紫砂器
十九、中国神玉
从实用转化为神器
走下神坛以玉比德
在沉浮中发展
乾隆时达到最高峰
北京、台北收藏的玉器珍品
二十、书画同源
书画表现形相异
书画艺术共相通
诗书画印为一体
二十一、江山入画
众说《清明上河图》
一幅名画居两岸
长卷《千里江山图》
长卷《盛世滋生图》
重金购得《夜宴图》
几经沉浮《游春图》
存世珍品《人物册》
二十二、文士丹青
皇帝中也有画家
一生清贫画墨梅
文人学士泛爱竹
历代文人喜雅聚
桃花坞内酒不醒
神秘《金山胜迹图》
外籍画家朗士宁
一岁之首画吉祥
二十三、书坛漫览
碑与帖
《兰亭序》及临摹大师
三王与“三希”
书法大家与《千字文》
大唐书法揽胜
“四大家”
清代之碑帖交流
二十四、清官图书
《天禄琳琅》之贮书
美轮美奂刻版书
清代殿本书
二十五、文房四宝
笔为文房四宝之首
古墨佳品犹飘香
书画之妙在宣纸
文人名士皆宝砚
二十六、精美织绣
历史悠久话丝绸
丰富多彩丝织品
丝织物印染工艺
中国的四大名绣
织绣精品彩缤纷
二十七、多彩漆器
6000年的流辉
千文万华漆珍品
高峰时期运巧思
二十八、雕刻工艺
竹刻竹雕领风雅
木雕艺术应用广
小巧精奇象牙雕
犀角雕刻的奇珍
以小见大之核雕
二十九、古物拾锦
明清宫廷家具
中国古琴圣韵
清宫钟表显风华
鼻烟壶斗珍夺贵

下篇 风雨博物院
三十、祈盼国家博物馆
侵略军与“探险家”
清帝退位改共和
袁世凯复辟称帝
保皇势力又复燃
宫中文物被窃焚
三十一、溥仪痛别紫禁城
冯玉祥北京政变
驱逐溥仪出宫始末
三十二、善委会与大点查
清宫善后委员会成立
北京大学功不可没
顶着压力大点查
火灾现场人叹惜
三十三、故宫博物院诞生
严点查紧筹备
故宫博物院诞生
三十四、坎坷路上求生存
重压令下奋抗争
易培基主持博物院
石破天惊“废除案”
三十五、短暂的安定时期
专家云集三馆并进
出版繁荣鼎盛象征
完整故宫保管案
三十六、故宫文物大转移
文物南迁引争议
精心运作对国人
易培基被诬愤辞职
万箱珍宝去上海
石鼓也成沪上客
三十七、远涉重洋去英伦
筹备中国艺术展
飘洋过海去英国
中国艺术获成功
外国参展的中国古物
存沪文物转南京
三十八、为避国难大流亡
南迁文物大疏散
三路文物聚四川
漂泊10年回南京
紫禁城见证日投降
三十九、海峡两岸两“故宫”
部分文物去台湾
台北成立博物院
四十、故宫上一片蓝天
无私的文物收藏家
主要参考书(篇)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